桂湖古藤王
訴不盡500年相思情
文/圖 馮榮光
新都桂湖公園有兩株“連理古藤”,左邊一株樹齡500多年,高6米,樹徑86厘米。相傳古紫藤為明代狀元楊慎(升庵)所植,因其高大粗壯、藤蔓綿長、紫花若云,覆蓋面積達(dá)420平方米,氣勢十分壯觀,被稱為“中國藤王”;右邊一株樹齡200年,樹徑32厘米,是楊氏后人為紀(jì)念黃峨所植。
“連理古藤”象征著明代狀元楊慎與蜀中才女黃峨纏綿凄美的愛情,寄托著黃峨一生相愛而不能相守的相思。兩藤相纏形成長達(dá)百米的紫藤長廊,蔚然而成“桂湖八景”之一。每當(dāng)陽春三月,紫藤花瀑掛滿長廊,素雅芬芳,滿園紫氣祥瑞,引來無數(shù)游人觀賞。桂湖紫藤被列入《四川省一級古樹名錄》。
新都桂湖公園500年連理古藤
紫藤掛云木
紫藤在植物學(xué)中為豆科紫藤屬,落葉藤本植物,別名紫藤蘿。20世紀(jì)40年代,上海人黃岳淵、黃德鄰父子合著的《花經(jīng)》,對紫藤的描述非常生動:“紫藤緣木而上,條蔓纖結(jié),與樹連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龍出沒于波濤間?!?/p>
民諺:“春有紫藤,夏有凌霄”。暮春,紫藤繁花盛開,壯壓群芳。走進(jìn)桂湖公園大門,在朱砂紅透空照壁左側(cè)便是那株“連理古藤”,古藤旁立有“藤王”石碑,顯現(xiàn)著它不同凡響的古樸沉雄氣質(zhì)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古藤從根部始,如巨大的蛟龍扭曲向上,盤折纏繞,在1米多高的腰部生出數(shù)根粗藤,形成壯觀的巨大“樹環(huán)”,猶如數(shù)十條活躍騰飛的小龍,爬滿整個棚架。
桂湖紫藤一年四季都是景。春天,藤蔓上懸垂著無數(shù)紫色的花穗,百米長廊飄逸著浪漫的紫色云霞;夏天,鋪滿棚架的綠色枝蔓遮蔽烈日驕陽,帶來陣陣涼意;秋天,累累果實(shí)掛滿枝藤,紫藤豆角由青綠漸漸變成紫紅,別有風(fēng)味;冬天,藤葉落光,枝蔓則如小龍靜臥蟄伏,蓄勢待發(fā)。
花蔓宜陽春,香風(fēng)流美人曳
春分,是桂湖紫藤新老交替的節(jié)點(diǎn)。和煦的陽光催生的新苞像一個個初生的嬰兒,嫩嫩的、毛茸茸的,有的攢成一團(tuán),有的零星地掛在細(xì)長的藤枝上,新綠的生命向人們宣示著春天的到來。
隨著氣溫升高,長大的花蕾綻放成串的嫩芽,像排列在藤枝上的一個個紫色玉飾。在陽光照耀下,花瓣一片片地舒張開來,又如破繭成蝶的一只只紫蝴蝶,簇?fù)碓谝黄?在綠葉的襯托下,呈現(xiàn)出一幅美妙的“蝶變圖”。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紫藤》一詩中說:“藤花紫蒙茸,藤葉青扶疏”,生動地描繪出藤花初開的美好景象。
清明前后,百米長廊紫藤花大面積盛開,紫穗懸垂,紫花芬芳,開得蓬蓬勃勃、轟轟烈烈,這是桂湖公園最生動奇特的植物景觀。
清明前后,新都桂湖公園紫藤花瀑掛滿長廊,滿園紫氣祥瑞,引來無數(shù)游人觀賞。
棚架上懸掛的花穗從綠葉叢中如瀑瀉出,像無數(shù)紫色風(fēng)鈴在春風(fēng)中搖曳?;ㄆ俚褂吃诠鸷?水中蕩漾著紫色的漣漪。清晨,輕霧細(xì)雨,朦朦朧朧,如煙似霞;傍晚,夕陽西沉,金色的陽光勾勒出紫穗美麗的曲線,如夢如幻,如詩如畫。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紫藤象征著神秘、高貴、深沉、浪漫和優(yōu)雅。自古,中國文人、畫家都十分喜愛紫藤。李白吟出極盡風(fēng)流的《紫藤樹》:“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fēng)流美人?!?/p>
在公園大門透空照壁右側(cè),有一株與500年古藤相對的紫藤,是楊氏后人為紀(jì)念黃峨而植。新都楊氏后人崇敬這位人格偉大的“黃宜人”,讓“連理古藤”將這對苦命夫妻緊密聯(lián)結(jié),在美麗的桂湖邊長相廝守,永不分離。
這株古藤,且叫她“黃峨紫藤”吧,似乎在訴說著萬般思念和無盡的閨怨。只見她粗壯的根部呈C形向上盤曲,在約兩米高處,盤曲的枝蔓突然發(fā)力,自由地向著“升庵古藤”奔去。
“黃峨紫藤”如黃峨一樣低調(diào)而寂寞,但蘊(yùn)藏著無比的堅定、剛毅氣質(zhì)和能屈能伸的人生智慧。紫色的花瓣在新綠中綻放,顯得優(yōu)雅、內(nèi)斂,又有著淡淡的憂傷。我想到黃峨的一生亦如藤蔓一樣追隨夫君,而美麗的紫藤花則是一首首繾綣悱惻、回腸蕩氣的詩詞散曲。
新都桂湖公園夏天,綠色枝蔓鋪滿棚架,帶來一方?jīng)鲆?/p>
西眉才女
“黃峨古藤”將我的思緒帶到了200公里外的川中小鎮(zhèn)——遂寧市西眉鎮(zhèn),這是“曲中李清照”、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黃峨故里。
初春的一天,我來到西眉鎮(zhèn)東北六里的“皇榜石”,在246國道與老玉路岔路口叫“黃板石”的地方,幾經(jīng)打聽,基本確定黃峨故里的大致方位。據(jù)《遂寧縣志·古跡》載:“黃榜石,在西眉鎮(zhèn)北六里,有黃安橋,系明尚書黃簡肅公故里。”當(dāng)?shù)厝烁嬖V我,以前這里有石碑刻了皇帝的諭旨,老百姓叫它“皇榜石”。石碑現(xiàn)在早就沒有了,地名也變了。
彎彎曲曲的西眉河流經(jīng)黃板石,向南流入涪江。綠色的低丘沿河道兩岸蜿蜒起伏,山林青翠,秀如峨眉。低丘與河流之間是一塊小壩子,農(nóng)舍儼然,菜花金黃。西眉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河灣咀上有一座三孔老石橋,橋墩上的“龍腦”已風(fēng)化,面目模糊不清。過橋就是河灣里那塊平坦的壩子,橋頭有一棵蒼老的黃葛樹,樹枝上發(fā)著新芽。據(jù)當(dāng)?shù)厝酥v,河對面就是黃峨的老家。當(dāng)年的遺址早已消逝于歷史的煙塵,讓人心生感慨。
黃峨生于官宦之家,父親黃珂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jìn)士,官至右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南京工部尚書等。黃珂在朝,與正德、嘉靖兩朝宰輔楊廷和(楊慎之父)“為道義之交”。黃珂退休還鄉(xiāng)后,皇帝賜予黃珂封地以頤養(yǎng)天年,俗稱“黃大田”,立碑刻石于鄉(xiāng),“皇榜石”就是這樣得名的。
黃峨系黃珂次女,從小聰明伶俐,幼習(xí)詩書,受到母親聶氏良好的家庭教育,善工詩詞,尤擅散曲。黃峨《閨中即事》:“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墻”,此詩被廣泛傳誦,稱譽(yù)黃峨“才藝冠女班”,有女中班昭之稱。
古代,涪江流域?yàn)榘褪穹纸?西眉正處于巴蜀文化交匯之地遂寧。黃峨承繼了父母的文采基因,既有蜀地淑女優(yōu)雅達(dá)理、沉穩(wěn)寧靜的氣質(zhì),也有巴地女子剛烈直率、俠肝義膽的性格。正是這種文化兼容,讓黃峨在遭遇楊慎“大禮議”事件后,顯出高尚的人格和“龍蛇之變”的處事智慧,讓夫君和楊氏家族在不測的政治風(fēng)云中得以保全。黃峨與楊慎不棄不離,30年雖不能相守,卻相愛終身。
黃峨“龍蛇之變”的智慧,屈曲自如,以凜然大氣化解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家族危機(jī)。她的屈伸理念對楊慎影響很大?;楹?她力勸楊慎赴京復(fù)職,楊慎流放滇南又協(xié)助他著書立說、興教授業(yè),讓楊慎在身后得到了“一代文宗”的美譽(yù)。黃峨甚至對“兩朝首輔”楊廷和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大禮議”后,楊廷和辭官賦閑在家,黃峨力主“拒訪”避禍,又勸翁“積谷不如積德”,將錢谷用來辦疏浚桂湖、維修城墻、修繕學(xué)堂、設(shè)置義田等善事,并出資修建飲馬河橋、飲馬河堰,在新都博得了官民的一致稱贊。
在新都馬家場“楊氏宗祠”,楊德力先生出示《新都楊氏家譜》:“初夫人性既賢淑,又有文藝可兼孟光、清照之長。而困老家務(wù),僅顯其德,未展其才。”蜀中“四大才女”,唯黃峨之“德”高仰止,在三才女之上,為人景仰。
遂寧黃峨紀(jì)念館中的楊慎與黃峨像
“榴閣”相
《新都楊氏家譜·楊母黃宜人秀眉家傳》載:“六月二十一日,文忠公(楊廷和)卒。文憲公(楊慎)奔喪,喪事畢,即還戍所。而宜人仍留于家,以經(jīng)紀(jì)家務(wù)。時文憲公四十二歲,宜人年三十二歲。自是治家,井井有條。又常于暇時,靜居狀元府西隅之榴閣瀏覽家藏群籍。每有詩詞寄外,為時傳誦”。
榴閣位于新都上升街,毗鄰桂湖。明正德年間,楊慎與黃峨夫婦婚后即居于此。榴閣以庭院中石榴而得名,楊慎和黃峨蜜月之際,正值院中紅榴怒放,黃峨詩情勃發(fā),寫下了《庭榴》詩:
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不為深秋能結(jié)實(shí),肯于夏半爛生姿。
翻嫌桃李開何早,獨(dú)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
在榴閣,黃峨用屈伸之理力勸“憤世”的楊慎,聽從父親教諭回京復(fù)職,京城才是大展才華之地。楊慎聽從,攜妻赴京復(fù)職。
楊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黃峨是“四大才女”之一,可謂“天設(shè)的一對,地造的一雙”。上天賜給楊慎、黃峨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可惜止于楊慎36歲、黃峨26歲那一年。那年,“大禮議”事件觸怒了嘉靖皇帝朱厚熜,楊慎被發(fā)配云南,這對才子佳人從此飽嘗剜心的別離之苦。楊慎和黃峨在漫長的等待和相思之中,送走了青春年華,青絲變白發(fā),一生相愛而最終不能長相守。
“大禮議”事件后,黃峨千里送夫到江陵,離別時寫下《南中呂·羅江怨》:
空庭月影斜,東方既白,金雞驚散枕邊蝶。長亭十里,陽關(guān)三疊,相思相見何年月?淚流襟邊血,愁穿心上結(jié),鴛鴦被冷雕鞍熱。
黃峨回到新都,從此獨(dú)守榴閣,思、淚、愁、血盡鋪陳于紙。
《南商調(diào)·梧葉兒》:雪和雨,雨和雪。雪兒雨兒無休歇。隴驛傳梅隔,池塘夢花怯。窗案燈花謝,難打煞無如今夜。
《北雙調(diào)·落梅風(fēng)》:春寒峭,春夢多,夢兒中和他兩個。醒來時,空床冷被窩,不見你,空留下我。
讀這些散曲,感覺黃峨的“苦”“痛”直抵心靈:丈夫流放滇南、相愛不能相守;終身不育、沒有子嗣相慰;家庭重?fù)?dān),兩老全靠她來贍養(yǎng);托孤之責(zé),教養(yǎng)有仁(曹氏所生)成才;恪守家風(fēng),以避不測風(fēng)云。這些苦痛,只能通過散曲、詩詞吐露心聲,然而更多的是寫出詩稿詞曲,自吟后又親手焚掉。獨(dú)居的漫長日子里,黃峨在壓抑中卻有曠達(dá)和堅韌,思念中飽含深情,痛苦中卻不自毀。晚年,她終于迎來了隆慶皇帝朱載垕登基,為楊慎平反正名。
黃峨如紫藤經(jīng)歷寒冬臘月卻能隱忍、內(nèi)斂、蟄伏,保持清醒的頭腦、獨(dú)立的見識,謹(jǐn)慎地化解危機(jī)。特別令人嘆服的是她在處理“藁葬翁舅(藁葬在古代文獻(xiàn)中常用于描述草率、簡陋的葬禮方式)”一事上,表現(xiàn)出非凡的洞察力和力排眾議、潑辣果斷的行事風(fēng)格。
新都桂湖公園紫藤懸掛的花穗像紫色的風(fēng)鈴在春風(fēng)中搖曳
嘉靖八年(1529年)夏,楊廷和在新都老宅病故。楊廷和曾任正德、嘉靖皇帝“兩朝首輔”,“大禮議”事件后被迫辭職為民,回鄉(xiāng)養(yǎng)老。楊氏家族要按楊廷和生前官銜,入殮時身著一品官服,黃峨則堅持以庶民服飾禮儀入殮,并向家人懇述利害。當(dāng)時楊氏族人都表示不解甚至憤怒,怒斥她“不孝”,甚至楊慎也厲聲吼叫她“住嘴!”楊廷和下葬后不久,嘉靖皇帝果然派人來查驗(yàn),開棺見楊廷和“青衣布袱”葬儀儉樸,才未加罪。黃峨在關(guān)鍵時刻拯救了楊氏家族,避免了一場血腥之禍,“家人咸服能先見?!?/p>
在遂寧黃峨紀(jì)念館館門有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為妻為媳為母持家有方”,下聯(lián)“做人做事做文流芳百世”。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錢謙益對黃峨評價為:“嫻于女道,性復(fù)嚴(yán)整,閨門肅穆,用修(楊慎)亦敬憚?!秉S峨一生才德兼?zhèn)?近乎完美,是古代巴蜀杰出的偉大女性,我向黃峨塑像深深地三鞠躬,心中敬意難以言說。
500年“連理古藤”是新都桂湖重要的人文歷史遺產(chǎn)。紫藤花盛開,讓人既生出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感慨,又讓人聯(lián)想到黃峨的千古相思,“難離別,情萬千。眠孤枕,愁人伴。閑庭小院深,關(guān)河傳信遠(yuǎn)。魚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腸斷”,《卷簾雁兒落》的小曲如同紫藤花瀑布,激蕩在人心頭。
特別提示:“方志四川”已獲得成都日報轉(zhuǎn)載授權(quán),未經(jīng)原發(fā)媒體成都日報同意,請勿轉(zhuǎn)載!
來源:《成都日報》2025年5月2日第4版
文/圖:馮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