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生活是一場馬拉松,那么猝死就像中途突如其來的斷崖,讓人來不及喊出一聲“等等”。
最近幾年,猝死頻率像坐上了火箭,新聞標題里“年僅30歲”“工作到凌晨”這些字眼扎眼得嚇人。
有人凌晨三點還在熬夜改PPT,有人加班到心梗直接倒在工位,甚至還有人洗澡洗到一半突然倒地,沒了呼吸。
從數據上看,國家衛健委公布的《2023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里明確指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高達55萬,相當于每分鐘就有一個人倒下。更扎心的是,35歲以下猝死人群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以前是“中年危機”,現在直接變成了“青年絕望”。
可問題是,身體其實很早就打了“預警電話”,只是大多數人忙著熬夜刷劇、爆肝加班,根本懶得接聽。
第一個信號,短時間內心跳莫名其妙加速。
不是運動后的正常加快,而是坐著、躺著、刷個手機,心臟像踩了油門一樣狂跳。很多人以為自己是焦慮、壓力大,忍忍就過去了。這種無緣無故的心動過速,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前奏。心房顫動、室性早搏,這些詞聽著陌生,但一旦發作,心臟像失控的發動機,分分鐘“熄火”。
第二個信號,胸口一陣發悶,喘不上氣。
有人形容“像有塊大石頭壓著”,有人說“怎么深呼吸都吸不飽”,還有人覺得“胸口像被貓踩著”。這不是矯情,是心臟在抗議。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心肌在“缺氧喊救命”。
如果你在上下樓、提重物、快走時反復出現這種感覺,別再自欺欺人說是“太累了”,心肌梗死往往就是在這種忽視中悄悄醞釀的。
第三個信號,莫名其妙的極度疲憊。
別以為熬夜兩天、加班一周就正常累。那種“睡一整晚也沒用”“坐著都能秒睡”的疲憊感,可能是心臟泵血能力下降導致的供血不足。心臟就像一臺老舊的水泵,力不從心,器官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自然全身都像泄了氣的皮球。
第四個信號,反復出現不明原因的胃痛、背痛或者左肩痛。
有些心梗發作不是胸痛,而是以胃痛、牙痛、肩膀痛來“偽裝”,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我見過一個患者,胃痛了一個月,以為是胃炎,結果到急診時已經心梗大面積壞死,搶救都來不及。這種疼痛通常位置模糊,性質鈍沉,休息也緩解不了,一定要高度警惕。
最后一個信號,情緒莫名其妙地暴躁、焦慮或抑郁。
這不是心靈雞湯的問題,而是真實存在的醫學現象。
研究表明,心臟疾病早期,特別是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患者,常常會出現情緒異常,甚至是突發的恐慌感。這種情緒變化,跟心臟自主神經系統紊亂、血液中某些激素水平變化有關。很多人以為是“心情不好”,結果下一秒倒地不起。
生活里太多人對這些信號視而不見,或者抱著“不會這么倒霉”的僥幸心理??上?,猝死從來不按劇本來,永遠是突然襲擊。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為什么現在猝死的人越來越年輕?
從古人的生活節奏來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諺里早就有“夜臥早起,百病不侵”的說法。
可現代人呢?夜生活豐富到凌晨四點,咖啡奶茶一杯接一杯,外賣油炸碳水無限續杯,運動量少得可憐。身體本來就像一臺機器,耗材不斷增加,保養卻越來越差,不出問題才怪。
再加上焦慮卷成風,什么“35歲職場危機”“存款焦慮”壓得人喘不過氣。長期高壓狀態下,交感神經興奮,心率血壓飆高,血管內皮損傷,血栓形成。簡單粗暴講,就是心臟和血管被硬生生折磨壞了。
還有一點被嚴重低估了,就是遺傳因素。家族里有心臟病史、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本身就帶著“定時炸彈”,只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也從不做體檢。直到某天炸了,才后悔莫及。
猝死并不是只能靠“命好”躲過的,它其實有非常明確的預防路徑。
定期體檢真的是最基本的自救措施。尤其是心電圖、心臟彩超、血脂血糖檢查。這些檢查不貴,一年一次,能救命。很多早期心臟病變,體檢就能揪出來。
作息規律真的不是雞湯。晚上11點前睡覺,白天保持基本的運動量,比如快步走,每天6000到8000步。別小看走路,研究表明,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30%以上。
飲食方面,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新鮮蔬果、魚類、堅果。地中海飲食模式在全球被反復驗證有效,不是沒道理的。
情緒管理更是不能忽視。壓力大的時候,別硬扛,及時求助,學會放松。瑜伽、冥想、深呼吸,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心臟最怕的,就是那種“悄無聲息的焦慮”。
看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說,“知道了,但做不到啊”。說實話,作為醫生看到這種心態,真的又氣又無奈。身體是自己的,命也是自己的,別人能幫你,但不能替你活。
別等到某天倒下了,才明白,健康這件事,從來不是“以后再說”的事。你對身體的每一次忽視,都會變成未來某一天的致命一擊。
送大家一句話:不是年紀大了才需要養生,而是活著的每一天都需要修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 [1]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摘要[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3,51(6):444-450. [2]董雪,姜輝.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及防控對策[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24,16(4):428-432. [3]張靜,李建軍.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癥狀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23,43(1):72-7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