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是上海點心的一張名片,幾乎是所有上海人的心頭好。當然眾口難調,口味各異,因此每個人心中也都有屬于自己的餛飩“TOP”。坐落在南市老城廂的中華路上,一家承載著三代人記憶的餛飩店悄然重啟堂食。夢花街餛飩店三年蟄伏后的新嘗試——再開放堂食,店家很隨性地說是“懶”,因為僅靠外賣生餛飩已足夠維持生計,但老客們的呼聲讓店家重開堂食,延續“現包現煮”的傳統。
“我是兩盒薺菜大餛飩,一盒小餛飩……”
臨近中午,店堂就排起了十多人的長隊。由于堂吃剛開,知道的人并不多,大多是跑來買外賣的。由于生意太好,店家暫時暫停了快遞外送。記者看到,四十多平方米大小的門面,廚房和堂食各一半。此時,廚房全體上陣,四個在包餛飩,兩個在裝盒,還有配料,下餛飩,忙個不停。店主不得不一邊忙著手上活,一邊敘述著經營情況。
“現在堂吃一天在一百碗左右,外賣比堂吃多一點?!?/p>
只見雙菇餛飩、菜肉餛飩、鮮肉小餛飩、蝦仁餛飩等十張牌子分為紅黑,懸掛在帳臺,其中用紅牌供應堂食熟食餛飩,有蝦仁、雙菇、菜肉大餛飩和鮮肉小餛飩四種,不少老食客直呼“咪道靈額”,這里餛飩個頭很大,餛飩餡很飽滿,湯底的標準搭配,一勺靈魂豬油,再加上蛋皮絲、蔥花、榨菜丁,還是喜歡在店里吃的感覺。
“過去在老的弄堂里,現在搬過來,比較近,經常性過來吃吃,比周圍味好,因為是上海味道,咸淡各方面很好的?!?/p>
“味道鮮,而且蠻香的,比較適合上海人的口味,阿拉幾乎天天來吃,給這里當食堂了?!?/p>
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餛飩,裹著豬油香和市井情懷,續寫著老城廂的煙火故事。夢花街餛飩的故事始于1992年,宋家三姐妹下崗后,在夢花街19號的家中破墻開店,憑借皮薄餡大、湯底鮮美的口碑,逐漸成為街坊口中的“上海灘十碗最好吃的餛飩”之一。2015年,一檔家裝改造節目讓這家24平方米的弄堂小店一夜爆紅,卻也因無證經營、占道擾民等問題被依法關停。 停業期間,這碗餛飩的命運牽動人心。2016年,在一次座談會上,以夢花街餛飩為例,強調監管需“帶著感情”,尋求“共贏”之道。在政府牽線、企業扶持下,2017年2月,餛飩店遷至中華路新址,取得證照合規經營,成為上?!胺殴芊备母锏臉酥拘园咐?/p>
店主表示,“我們用黑皮子,夾心肉,食材都差不多。最主要還是用心,把這個餛飩做好?!?/p>
如今,夢花街餛飩的新店里,老照片與手繪包餛飩步驟圖依然懸掛,仿佛將時光凝固。午后,爺叔們一邊嚼著餛飩,一邊用上海話閑話家常,碗勺碰撞聲中,老城廂的煙火氣從未遠離。這碗餛飩的滋味,不僅是舌尖的鮮香,更是一座城市對市井溫情的堅守。
記者 / 李德翔
編輯 / 孫沖
圖片 / 李德翔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