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OpenCamp線上社區依然活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實驗室的燈光也未熄滅。屏幕上,一段用Rust語言編寫的操作系統內核代碼在屏幕上躍動——這是賽博志愿者們與中國科學院軟件所團隊協作開發的國產芯片底層支持系統。千里之外,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學生們,正通過云端平臺與清華學子同步學習大模型與人工智能系統訓練營課程。
在海淀,一群秉持“知識共享、科技報國”理念的青年,以賽博志愿行動組織起開源浪潮。他們成立OpenCamp訓練營,打開頂尖高校的圍墻,積極構建推動全社會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開源創新生態。
在4月29日舉行的“青春向海淀”主題宣講活動暨五四青年大會上,清華大學教師陳渝正式發布了2025年賽博志愿OpenCamp計劃,“我們將打造更多的訓練營資源服務項目,引導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在科技創新主戰場,培養造就更多高端人才?!?/p>
開源代碼 點亮賽博志愿長征路
2002年,互聯網浪潮席卷中國,海淀區作為中國互聯網的發源地,匯聚了一群懷揣技術理想的熱血青年。彼時,在清華大學,陳渝提出了“軟件模擬硬件”的創新構想,由此開發的SkyEye仿真軟件不僅為全國學子節省了開發板費用,更在這片創新熱土上播下了開源教育的種子。
201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訪學期間目睹的開放教育模式,深深觸動了陳渝,“清華的頂尖課程,應該成為更多中國學子的技術階梯?!被貒?,他便開始通過慕課平臺分享知識,并與向勇老師共同創辦開源訓練營。
“開源就是開放源代碼,允許大眾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發。”陳渝說,“就好比飯館公開菜譜,烹調工序中的所有細節都一清二楚,便于大家在此基礎上做新的嘗試。操作系統研發的關鍵就是源代碼,這個領域長期由海外廠商主導,人才培養、技術自主、安全可控的重大課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需要通過‘開源’來互助進步,快速趕超突破。”
這種努力在2021年迎來突破,在線教育創業者李明帶著K12互動直播教學系統加入,三人聯手打造了“OpenCamp訓練營”,面向全國免費開放優質教育資源。
面對辦學過程中的重重困難,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四維志愿體系”:高校拆掉知識圍墻,企業開放真實場景,實驗室提供科研基座,而志愿者們搭建起貫通各方的“數字橋梁”。這一創新模式展現出驚人的活力,短短4年間就吸引了來自全球2171所高校的16555名學員參與。
“賽博志愿的本質是打破技術壟斷?!監penCamp志愿服務項目之大模型與人工智能系統訓練營負責人王豪杰說。面對國產芯片“卡脖子”難題,他帶領團隊開發了九源軟件棧的關鍵模塊——跨平臺智能編譯優化系統“InfiniTensor”,實現了人工智能應用在國產芯片上的高效部署,為國產算力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當企業將‘卡脖子’技術難題轉化為訓練課題,學生們編寫的代碼很可能明天就會運行在國產服務器上?!标愑暹@樣描述賽博志愿的獨特價值。從實驗室到產業一線,從校園到開源社區,這條用代碼鋪就的志愿服務之路正在越走越寬。
五大行動 構建數字人才生態
“我們將以五大行動計劃為引領,以志愿精神全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寫更多創新代碼,培養更多前沿人才?!痹凇扒啻合蚝5怼敝黝}宣講活動暨五四青年大會上,陳渝發布了2025年賽博志愿OpenCamp行動計劃。這一項目將通過數字化平臺有效鏈接青年志愿者與社會需求,計劃年內招募300名青年志愿者,服務于共同開展探索學習、人才培養、問題解決和創新創造的開源社區。
在豐富知識與技能傳授體系方面,項目將系統整合《大模型與人工智能系統訓練營》《開源操作系統訓練營》等10余個訓練營課程體系,致力于服務超過3萬名高校學習者和社區開發者,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前沿的技術視野。
“志愿隊長領航計劃”是一大亮點。該計劃將從各期訓練營中選拔表現優異的“優勝隊長”,打造一支300人規模的教學志愿者梯隊。這些志愿者將經歷從助教到講師、從學習小組組長到企業項目導師的成長路徑,項目將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資源支持,助力他們在前沿教育和志愿服務的道路上綻放光彩。
在榜樣示范工程中,項目邀請3位科研院所和行業頂尖專家擔任“開源燈塔”,通過視頻號直播、紀錄片、采訪等形式,傳播科技報國和賽博志愿精神,激勵更多青年投身科技創新事業。
在基地建設方面,項目將以首批表現突出的高校志愿者所在高校為依托,構建覆蓋30個核心高校的基地網絡。其中,重點建設2所1000人規模的高校賽博志愿基地,形成覆蓋北京、帶動全國重點高校的發展格局,為更多學生提供參與賽博志愿、開展創新實踐、接觸前沿科技的平臺。
搭建數字人才聯盟生態也是重要內容。陳渝表示:“我們將打造‘高校-企業-社區’深度耦合的創新聯合體,通過共享技術需求池、開源代碼庫及算力資源池,推動校企聯合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鏈接100所高校,輸送1000名拔尖創新人才,加速國產技術生態落地與產業智能化升級?!?/p>
育人新篇 代碼背后的成長密碼
“原來我也能駕馭長代碼!”“你們為很多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監penCamp社區里記錄著無數動人的成長故事,既有編程小白從敲下第一行代碼到獨立編寫操作系統的進階實錄,也有中途放棄又重返訓練營最終斬獲第一的逆襲故事。
這種蛻變源于賽博志愿獨特的學以致用模式。學員們通過認領開源項目維護、為新人解答技術難題、協作開發公益工具等志愿任務,在輸出知識的過程中完成認知重構。當代碼注釋化作助人的階梯,當技術文檔變成分享的橋梁,他們不僅收獲了社區伙伴的認可,更在雙向賦能中實現了從被動學習者到主動貢獻者的跨越。
“我們不僅要從海淀走向全國,更要讓賽博志愿的火種燃遍世界?!标愑逭f。令人振奮的是,超60%的OpenCamp學員來自非985高校。這些學員通過系統學習后,有的進入華為、螞蟻集團等科技企業實習,有的在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公司開啟職業生涯,展現了教育普惠的實踐價值。
與此同時,一批優秀學員進入中國科學院軟件所、鵬城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深造,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領域持續深耕。這種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印證了OpenCamp培養模式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更令人欣喜的是,優秀學員以助教身份回歸,形成“學習-實踐-傳授”的良性循環。楊金博等學員完成角色轉換,從受益者成長為授業者;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自發組建“傳薪者聯盟”,讓賽博志愿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OpenCamp正在形成一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緊密圍繞創新實踐的科教模式。他們正開發AI助學導師,試圖用大模型為偏遠地區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與幾十家科技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實習實踐基地”,將企業真實技術難題轉化為訓練課題,真正讓知識從屏幕走向產業一線。
站在新起點,OpenCamp正邁向更前沿的領域,在“具身智能攻關計劃”中,學員們嘗試將操作系統直接部署在仿生機器人“本體”上;在黑客松“極限挑戰賽”中,學員們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新定義網絡搜索。這群懷揣理想的科技志愿者,正在用代碼構建更美好的數字未來。正如陳渝所說:“我們不僅要培養會寫代碼的人,更要培養懂得以技術回饋社會的數字公民?!痹诳萍紙髧牡缆飞希惒┲驹傅墓适虏艅倓傞_始。
記者:李平
編輯:關鎵萍
推薦 · 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