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楚
北影節每年吸引許多影迷和觀眾從全國各地趕來,只為了參與這10天的狂歡。今年展映的 313 部影片、超千場放映,我們經常在可以在地鐵看到影迷匆匆的腳步,這種”特種兵式觀影”成為北影節影迷的日常。
同時,今年北影節河豚君也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切片:黃牛發生搶票烏龍,京劇《霸王別姬》秒售罄;《大衛林奇短片集》錯放成1920年的默片《最后的莫西干人》。映后環節更是各種魔幻,執著于自報校名的,著迷于自我展示的……
這些有趣的切片構成了北影節在官方身份之外的另一個側面,也是觀察現在電影節生態的獨特切口。
影迷制作的2025北影節佳片推薦
#本文已采訪四位相關人士,他們也是「娛樂資本論」2025年第260-263位受訪者
趕場切片:跑步挑戰、黃牛烏龍
在影迷和觀眾群體中有兩類人群尤為醒目,社交平臺上,為了慶祝電影誕生 130 周年,影迷腦洞大開自發搞起了 “四月影院跑步挑戰”。這次最絕的是路線一,堪稱 “電影史朝圣之旅”:從中國電影發源地大觀樓電影院出發,途經前門大街,中國電影資料館,最后跑到 “天幕黑彩云” 門口的麥當勞打卡。大觀樓是 1905 年《定軍山》的首映地,這一路跑下來像穿越回中國電影的起點。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資深影迷很早開始遵守開票系統,手握所有影院排片表跨區觀影,為搶《無恥混蛋》《陸軍野戰醫院》熱門電影票反復刷新頁面,甚至催生出 “代搶票” 灰色產業鏈,代搶票的價格一般為99元,最高能達到400元,例如今年的《瑪麗和馬克思》。
黃牛每年北影節上都在“割韭菜”,經典老電影和高分片的票準成 “硬通貨”,《讓子彈飛》這種國民級神作,標價往往是原價的 3-5 倍,《愛在》系列這種浪漫天花板,溢價翻番都是基操。要說黃牛圈今年最大的 “社死現場”,還得是《霸王別姬》這出鬧劇。一群黃牛鉚足了勁,把京劇版《霸王別姬》的票全掃光了,加價好幾百往外甩,結果被影迷評論提醒,不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黃牛這才反應過來自己鬧了烏龍,最后 20 元低價出票。
出票買票被騙的現象屢見不鮮,目前的電影票交易,影迷們都認準小程序和影迷群。小程序規定 “只能原價或降價出”,主打一個公平透明。但總有人跑到小紅書微博、豆瓣小組里交易,結果一不小心就踩雷。
影迷總結出三大 “坑點”:騙子用 PS 偽造票根、拿過期場次的票二次售賣,甚至有人搞 “一魚多吃”,同一張票賣給好幾個人。不過影迷也有解決辦法,最靠譜的方法就是用手機掃電影票的二維碼,與驗證碼一致基本上就是真票。這些現象活生生地把電影節變成了搶票修羅場,黃牛的瘋狂、影迷的執著,還有各種啼笑皆非的烏龍,都成了北影節開幕前最熱鬧的 “番外篇”。
北影電影生活節市集
放映切片:影片放錯,開場40分鐘沒人發現?
不管對影迷還是普通觀眾來說,電影節全部的價值就在于展映單元的水平高低,北影節已經走過了十四個年頭,資深影迷早就在片單發布后拉好各種表格,整理完影片基本信息轉發在影迷群,再梳理影展難得一見的片子和影院周邊的美食和咖啡廳。
一個電影節的好壞從來不是靠前期籌備的鑼鼓喧天,而是藏在影院黑暗中那束倏然亮起的光,只有觀眾參與其中才能完成一個“看與被看”的閉環機制。然而,從小娛走訪觀察來看,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這個關鍵環節似乎交上了一份差強人意的答卷。
影迷制作的北影節吐槽云圖
在社交平臺上,影迷吐槽更多集中在放映的體驗感逐年下降。
今年最值得作為談資的要屬4月20日中間劇場將《大衛·林奇短片集》放成了1920年的默片《最后的莫西干人》。
“開場前就覺得不對勁!大屏上連導演名字都沒,心里直犯嘀咕。隨著影片推進,畫面和敘事風格與大衛?林奇標志性的暗黑、荒誕美學大相徑庭,才徹底反應過來,這根本不是大衛?林奇的片子,明明是短片集,放映了四十分鐘還沒結束,開場不到十分鐘,陸續有觀眾起身離場,但更多人選擇既來之則安之。當時正放到關鍵情節,劇情正精彩,半途走了實在可惜,只能硬著頭皮看完?!币晃挥懊曰貞浧鹱约旱?“離譜觀影經歷” 仍哭笑不得。
大衛林奇的這場持續 90 分鐘的“跨世紀放映”,在影迷們“可能是修復版特殊處理”的自我說服中悄然進行。據影迷反應,最后的解決措施只是退票,以及安排到北京劇院的“空余座位”,但是大多觀眾因為時間不合適就沒去,至于時間成本和來回路程的金錢成本都是無法補償的。
影迷制作的北影節取消/放錯場次表
近年來,北影節放映體驗感下降的問題一直被影迷詬病,此次放錯影片事件更是引發眾怒。有影迷直言:“這已經不是放映團隊專業不專業的問題了,我們花時間、花錢支持電影節,結果卻換來這樣的對待,以后還怎么相信北影節?
網友總結的北影節放映事故
北影節期間頻繁出現的放映事故,讓不少影迷一肚子火。小娛調查發現,這些糟心事背后藏著個老毛病 —— 放映機和影片拷貝 “水土不服”,而病根早在前期準備就埋下了。
據了解,北影節大部分影片試片工作都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進行。資料館的設備專業又齊全,影片在那試片時沒問題,但到了正式展映環節,影片要送到全市 30 多家不同影院放映,問題就來了:有的影院設備老舊,有的放映機型號太冷門,還有的影院壓根沒調試到位。試片和放映環節 “各干各的”,前期對接馬馬虎虎,到了現場就容易 “翻車”。不少影迷表示,今年是出放映事故最多的一屆,都辦了這么多年電影節了,是時候把設備兼容這個老大難問題徹底解決了。
從《大衛?林奇短片集》錯放成默片,到放映時出現畫面卡頓、字幕錯位,類似的尷尬狀況年年上演,會讓影迷對北影節的信任大打折扣。
同時,還有開場四十分鐘也沒發現放錯片的觀眾,一邊欣賞一邊暗自懷疑大衛林奇什么時候拍了默片自己卻不知道,也擁有了在北影節才會有的獨特體驗。
魔幻時刻:無效映后提問“翻車名場面”
映后提問環節也常常成為今年北影節的魔幻時刻。
4月23日《都靈之馬》映后,當 70歲的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拄著拐杖走進現場,或許沒料到會遭遇一場 “提問大混亂”,有人執著追問 “您還記得胡波導演嗎?”這個與電影無關的問題,有人突然朗誦起自創詩,有人堅持用生硬的英語,甚至第一排提問者全程舉著手機拍攝導演,這樣的場景正在成為北影節甚至藝術電影映后環節的 “魔幻日?!薄?/p>
有的提問者執著于一開口就報學校名字,或者直接開啟長達 5 分鐘的自我表達。
這一系列提問者的“行為藝術”,一方面是部分觀眾把映后交流視為自我展示的舞臺,另一方面更展示出對公共規則的漠視,將私人表達凌駕于集體交流之上,念詩和冗長自我發揮并沒有達到導演與觀眾、觀眾與電影之間的核心對話目的,這也直接指向背后的深層問題——觀眾觀影禮儀。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面對失控的映后環節,主辦方和主持人也顯得頗為無奈。目前映后提問多采用 “現場舉手發言” 的傳統模式,缺乏有效的問題篩選機制,很難預判觀眾會提出什么問題,為了保證流程順暢,只能硬著頭皮讓提問繼續。
這種“放任式” 交流,雖然保留了互動的開放性,卻也讓部分觀眾鉆了空子。映后環節本來是和主創交流的珍貴機會,更多觀眾希望獲得一場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有效對話,對于觀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 “觀影禮儀” 共識,比如提前做好功課、提問簡明扼要、尊重他人發言,讓映后回歸真誠與專業。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從觀眾群體看,北影節似乎陷入了 “老面孔循環”。社交平臺上,參加影展的影迷雖然建了無數個群,但正如影迷群里里流行的那句話:這些群與群之間有什么區別,不還是那些人。
電影節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力求破圈,啟動的 “中國電影消費年” 首站活動 “北京電影生活節”,通過影迷持票根可在全城約 600 家商戶享受專屬優惠的方式,意外讓不少 “路人” 走進影院,有人為了喝杯聯名奶茶看了場電影,有人沖著市集打卡順便刷了部冷門佳片,這些 “無心插柳” 的嘗試,反而讓大家看到了破圈的可能性。
其實只要管理好放映活動,多琢磨影迷愛看啥、愛玩啥,北影節未必不能好評連連,打破僵局。
1分鐘速讀本文
北京電影節這陣子可熱鬧了!影迷們為搶票拼成"特種兵",但今年烏龍事件和奇葩操作比電影還精彩:
- 黃牛鬧笑話
一幫黃牛瘋狂搶《霸王別姬》票,結果搶的是京劇版不是陳凱歌電影,最后含淚20塊甩賣。熱門電影票被炒到原價3-5倍,有人花400塊代搶《瑪麗和馬克思》。影迷們現在都用防騙攻略:掃碼驗票、只在正規平臺交易。 - 放映大翻車
最離譜的是《大衛林奇短片集》放成了1920年的老默片,觀眾硬著頭皮看了40分鐘才發現。設備老舊、拷貝不兼容等問題年年有,影迷吐槽:"花錢花時間支持,結果看個寂寞!" - 映后變尬聊現場
70歲大導演貝拉·塔爾映后環節遭遇迷惑提問:有人突然念詩,有人追著問已故意外導演,還有人全程舉手機懟臉拍。觀眾們吐槽:"這是交流還是個人秀?"
不過也有暖心嘗試:拿電影票根能去600多家店打折,有人為喝奶茶聯名款順便看了部好片。影迷們喊話主辦方:管好放映質量、多聽聽觀眾想要啥,電影節還能搶救一下!你今年去湊熱鬧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