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把優秀農村題材影片頒給了胡編亂造、虛無主義、歲月史書、不信信仰、刻意抹黑的《我本是高山》。
還真是背離民意,脫離群眾,站在人民的對立面。
這么自信,怎么上映快兩年了還不敢開分?叫人笑掉大牙,他們所謂精英圈內自嗨,我們走在無盡黑暗。
本來把張桂梅的故事原原本本拍出來,就是一部佳作,但電影拍出來,真是各種“作”。
又是山區酗酒的母親,叛逆貪玩的學生,強迫學生剪發的老師,又是拿亡夫當精神支柱的“張桂梅”。張桂梅在片中不是為了什么共產主義,不是為了解放全人類的宏偉愿望,而是為了自己的帥哥老公“胡歌哥哥”。
這部電影的編劇,是用自己走藝考路線的經歷,靠著看了幾部爆米花電影,來揣測張桂梅校長、臆測華坪學生、推測鄉村生活。*
他們對人生苦難想象的下限就是:在大好年華上網、逛街、荒廢青春。
然后在二十或者三十年后,對著月亮喝常溫燕京,對自己不愛學習的行為悔不當初,感慨自己毀了自己的人生。
這部電影的編劇,根本沒有去了解這些她們口口聲聲要幫助的“山村女孩”。
現實中的山村女孩曠課的原因,或是家中貧困無力交學費,或是早早嫁人,有的要幫忙務農,還有的要照顧弟弟。
而在傻逼編劇眼里,餓死事極小,剪發事極大。——它能想到農村女孩最大的痛苦,就是烏黑亮麗的頭發被剪掉。
那可是把一頭烏黑亮麗,隨時可能染得五顏六色,燙成大卷小卷的長發剪掉啊。
沒了頭發,還怎么待我長發及腰?還怎么發如雪凄美了離別?還怎么勾引編劇的金主啊!
編劇哪怕看個紀錄片都知道,剪短發后,能省下大把洗頭發、整理頭發的時間,用來背單詞、做習題,華坪女高的學生是十分樂意剪發的。相反,她們活不下去,吃不飽飯,她們沒有機會接觸教育,這跟她們的頭發沒有狗屁關系,也沒有出現過任何關系。
結果到了電影里,就成了張桂梅校長強制學生剪發,女生哭哭啼啼。不斷強調學生的不自愿,受困于規則、屈服于強權、失去美的權利……
因為無知,編劇又把歐美肥皂劇的套路,套在了中國山區上。
現實中是父親酗酒家暴,電影中改成了母親酗酒。(歐美這點母親喝酒倒是很常見)
在山村,喝酒的母親其實很少,喝農藥的母親還有可能。
母親不做農事打孩子很少,更多的是母親做了農事,還要挨打。
為了“合理性”,編劇設計了一個自以為巧妙的橋段——丈夫去世,母親郁郁寡歡,所以酗酒。
首先,以我對中國母親的理解,只要孩子還在,母親就絕對絕對不會崩潰。
其次,在把女兒視為行走的彩禮的山村,你憑什么以為母親這個角色,當初就是自由戀愛的?
丈夫去世,妻子酗酒,虐待孩子,這種典型的歐美影視劇套路,非要搬到中國來。
只能說,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山村的了解,已經超過這電影100%的編劇。
但拍出這種東西來,真的是為了謳歌女性的偉大嘛?
在中國的影視行業,這種何不食肉糜的編劇真的太多了。
近些年的影視劇,充分展示了制作團隊對貧窮的無知,對苦難的想象力缺乏,幾乎完全不會拍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了,資產階級領導的東西,不可能屬于人民大眾,這部電影可謂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路演時一位觀眾提問,農村酗酒的婦女是否有原型,高高在上的資方試圖用“實地調研”這樣的說辭來搪塞,但研究論文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并不是這樣的,事實勝于雄辯,大量的數據以及事實支撐表明了,在大山里,男性的酗酒率是遠高于女性的。可見他們所謂的“走訪調研”是多么的可笑啊!脫離人民群眾,卻擺出一副義正嚴辭的態度,頤指氣使,他們站在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立場出了問題,態度還傲慢得很,就活該被人民唾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