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在上海考察,為上海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的同時上海也迎來了新定位!中央明確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從近代上海開埠以來,憑借著長江口的地利迅速成長為我國第一大城市,然而建國后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上海的優勢長時間沒有得到發揮,上海的重要產業更是因為各種原因疏解到全國各地,雖然中西部地區的工業有了較大發展,上海卻也因此元氣大傷,漸漸失去了遠東第一大城市的地位。今天,上海五大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尤其是國際科技創新的定位或將讓上海再次回到世界的舞臺中央!
上海定位一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近代以來,上海憑借著長江口的地利與各國勢力的搶灘入駐,迅速成長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縱深推進和浦東大開發的戰略部署,上海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上海也逐漸承擔了國際經濟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與金融中心的四大戰略定位。2014年5月,中央在上海考察時,明確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的發展定位,由此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拓展為“五個中心”。本次考察,更是著重強調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并將此上升到了歷史使命的高度,再次凸顯了上海科技創新在全國大局甚至是國際科技競爭中的重要地位。截止2023年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已達到4.4%比2014年的3.4%提升了整整一個百分點。圍繞電子信息、生物制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規劃的設施便達到20個,“國字頭”高端科研平臺更是超過80余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上海加速形成。
二是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地功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上,上海高校資源豐富,科研院所實力強勁,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超過900項,參與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大批批國之重器的誕生過程,推動C919國產大飛機、國產首艘大型郵輪起飛下海,自主研發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產品。原創性、顛覆性成果競相涌現,已成為國家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現代技術的重要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上,在2017年出臺《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和2017年、2021年兩輪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年行動方案的基礎上,聚焦科技成果供給、需求、服務、載體“四端”,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2023年,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技術合同成交金額超過18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6%;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達到50億元,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尤其是醫療衛生機構成果轉化制度取得歷史性突破,2023年上海市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超過17億元,同比增長75.5%以上。未來科技成果轉化上,更是制定了《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4-2027年)》,更加聚焦機制改革的落地、場景驅動的要素融合、價值生態的共育。規劃到2027年在關鍵產業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標志性成果,形成體系化、場景化、融合化發展的科技成果轉移生態,力爭到2027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科研事業單位累計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額達到100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的企業超過2000家;引育專業化、復合型技術經理人3000名以上。進一步完善一站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產業全鏈條科技成果的發現、轉化和落地機制。
三是以科技創新助力高端產業的引領功能,打造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在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上,上海更是將科技創新優勢聚集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形成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電子信息、汽車和高端裝備六大高端產業集群。2024年,上海市地區生產總值繼續保持全國城市首位度,達到53926.71億元,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占GDP總量的33.4%。為更好促進高端產業的引領功能,上海市在2024年推出了總規模1000億元的產業母基金,推進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本協同聯動,以市場化方式鏈接創新資源,支持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生態,推動上海市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產業,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24年突破4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8%,累計完成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備案。根據上海《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到2025年底,上海將構筑起一個涵蓋算力、語料、模型、應用等層面的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集成電路產業上,上海在集成電路領域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從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擁有眾多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基地,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已占全國的22.5%,占全球的6%;
生物醫藥產業上,上海聚集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創新藥物研發、醫療器械制造等方面成果顯著,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其代表。2024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9847億元,較上年增加510億元;制造業產值為2011.67億元,較上年增加151.92億元,可比增長3.3%。
改革開放后,珠三角地區成為率先發展之地,不僅傳統商貿重鎮廣州的發展突飛猛進,曾經的小漁村深圳更是一躍成為全國經濟發展高地,而上海卻因為地理位置太過重要,遲遲沒有正式開放,當同屬長三角地區的蘇南模式異軍突起,溫州模式引領民營經濟發展浪潮,上海改革開放的時機逐漸成熟,從此以浦東大開發為標志,上海正式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坐擁長江口的江海聯運優勢讓上海成為國際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繼而成為經濟中心與金融中心,再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變局,科技創新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因素,上海再次承擔了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上海也或將在世界科技浪潮里再次成為風云際會的新時代上海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