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農業路高架又堵死了。騎電動車的李大姐望著圍擋直嘆氣:“孩子上學繞出三公里。
”這片住著碧桂園、祝福紅城等社區的30多萬人,如今被施工攪亂了生活。4月啟動的西延工程全長4.154公里,說是用預制箱梁減少影響。
可首日施工,橋上橋下就堵成了“停車場”。有司機苦笑著說:“新技術沒換來順暢,倒先嘗了堵車的苦。”爭議最集中的是凱旋路東側的下橋口。
不少居民網上留言:別留這個口,瑞達路窄得扛不住!但官方回應說規劃中本就沒設出入口,讓盼出行的人涼了心。“感覺像被遺忘的郊區。
”有大爺嘟囔著,眼里滿是失望。其實,農業路高架的匝道設計一直被吐槽。瑞達路、文化路這些地方,上下口少不說,位置還別扭。
再看花園路的匝道,雙向分流明明白白,車流暢通多了。
為啥這邊就不能學學?居民們的疑問沒人解答。
還有人提出:為啥不先打通東風路西延和梧桐街?
要是平行路線早通了,施工也不至于堵成這樣啊。支持的聲音也有:修路是長遠事,現在忍忍,以后城市會更好。
可眼前的出行難,讓不少人心里犯嘀咕:這“以后”到底啥時候能到?我個人覺得,規劃得看長遠,可老百姓的日常出行也不能忽視。30多萬人的通勤路,咋就不能多留幾個出口?
施工帶來的不便大家都理解,可溝通能不能更貼心點?就像老百姓說的:“我們不怕等,就怕等得不明不白。
”如今圍擋還在,早晚高峰依舊堵。農業路的匝道規劃到底咋優化?
后續工程會不會調整?
這些問號,一直懸在居民們的心里。城市發展是大事,可每條路都連著千萬家。
希望規劃者能多聽聽百姓的聲音,讓修路不僅通了路,更暖了心。畢竟,好的工程不該讓老百姓覺得“被繞遠”,而該讓生活更方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