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田埂上,盯著卷邊的麥苗直嘆氣。
手機里天氣預報彈出橙色高溫預警,可今兒個才立夏。村頭老槐樹底下,幾個老漢正掰扯:"四月初八立夏,老話講的'晚立夏熱如炙'要應驗?"按老輩人的說法,立夏分早晚,農歷三月算早,四月就算晚。
今年立夏落在四月初八,妥妥的"晚立夏",偏偏還趕上月頭,雙料熱乎勁兒。農諺說"早立夏冷嗖嗖,晚立夏烤黃牛""立夏在月頭,伏天曬死牛",兩句湊一塊兒,聽得人心里發緊。
翻出2020年的舊賬,同樣晚立夏,華北高溫天把柏油路都曬化了,玉米葉子卷成旱煙筒。眼下厄爾尼諾正鬧騰,副熱帶高壓又往北竄,氣象站早發了通知:華北、江南可能沖40℃。河北老李的麥田剛灌漿,最怕干熱風"搶糧",這幾天正忙著給地里"一噴三防"。
長江邊的老張更愁,稻田剛插完秧,若遇著伏旱,秧苗怕要渴死在水田里。
"下午13點56分交立夏",村廣播里的話讓大嬸們直咂舌:"怪不得晌午熱得像蒸籠,老話說'下午立夏熱死牛',真沒騙人。"日頭剛偏西,村口大槐樹下就支起了木秤,王奶奶喊孫子坐上去:"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娃長大會種田。"穿紅兜兜的娃娃們脖子上掛著蛋袋,追著滿街跑,蛋殼碰得叮當響,誰都想當"蛋王"。
可大人們笑歸笑,手里的蒲扇卻沒停過,眼瞅著院墻上的溫度計蹭蹭往上躥。超市里風扇賣斷了貨,農資店的遮陽網也遭搶空,連城里的親戚都打電話問:"鄉下有沒有陰涼地兒躲暑?
"爭議就在這擺著:老輩人的農諺到底準不準?現代氣象說的極端高溫,會不會真成常態?
有人說農諺是老祖宗千年經驗,該信;也有人說氣候早變了,靠天吃飯不如靠科技。
但地里的莊稼不會說謊,小麥灌漿期遇上干熱風,千粒重準保往下掉,減產風險明擺著。
咱農民圖個實在,管它早立夏晚立夏,把防曬網拉好,把灌溉渠通開,比啥都強。可話又說回來,這幾年夏天越來越熱,連村口的老井水位都降了三尺,讓人不得不犯尋思。"立夏稱人"的習俗還在延續,可秤上的數字沒變,人卻明顯怕熱了,動不動就頭暈乏力。
衛生院的大夫說,這是疰夏的苗頭,老輩人用掛蛋保平安,如今更得靠科學防暑。望著田里蔫巴巴的玉米苗,我個人覺得,老傳統得守,新辦法也得學,不然這老天爺的"脾氣",咱還真難對付。至于這三伏天的雨水能不能救急,眼下誰也說不準,只能盼著節氣輪回里,還藏著幾分仁慈。
說到底,節氣是老祖宗和自然對話的密碼,如今氣候變了,密碼也得跟著解。但有一條準沒錯:順應天時,提早打算,咱莊稼人才能在暑熱里,守住那點收成的盼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