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王嬸就在院子里剝蠶豆,豆莢“咔嚓”聲驚醒了檐下的燕子。隔壁張叔端著絲瓜往廚房走,藤蔓上還沾著晨露,說是今兒要做蝦仁配著炒。
村里老人總說“立夏見三鮮,身體賽神仙”,可現在年輕人誰還在意這些老講究?蠶豆炒雞蛋得挑嫩豆子,老輩人剝了殼還要撕內膜。
有人圖省事留著豆皮炒,結果咬一口直皺眉頭,澀味沖得慌。雞蛋得用土雞蛋,打散時加半勺清水,炒出來蓬松得像云朵。
熱油先爆香蔥花,蠶豆下鍋得大火快炒,半分鐘就變翠綠色。蛋液淋上去別急著翻,等邊緣微微焦黃再攪散,香味能飄出二里地。
絲瓜炒蝦仁要選帶花的嫩瓜,去皮時別刮破那層白瓤。蝦仁得用清水泡半小時,去掉蝦線后裹層淀粉,炒出來嫩得能滑進喉嚨。
熱鍋冷油先炒蝦仁,變色就盛出,絲瓜炒軟再回鍋,鮮味全鎖在里頭。
有人納悶為啥不放味精,老一輩瞪眼:“絲瓜蝦仁本就鮮掉眉,亂加調料壞了原味!
”五指毛桃冬瓜排骨湯得用砂鍋慢煨,藥材香味能勾住過路人的腳。豌豆肉片湯要選嫩豌豆,肉片裹淀粉時加勺生抽,煮出來不散不柴。村里李大爺喝了三十年立夏湯,八十歲還能扛著鋤頭下地,逢人就夸湯養人。
可現在年輕人總嫌煮湯費時間,外賣盒一扔,哪懂慢火細燉里的門道?吃完得稱稱體重,張嬸盯著秤砣直嘀咕:“入夏長兩斤,秋收能扛動麻袋不?”老一輩說立夏稱體重是看氣血,現在人卻盯著數字發愁,減肥茶喝得比湯還多。
更要緊的是養心,老槐樹底下蒲扇一搖,煩心事就著涼茶咽下去,比啥補藥都強??涩F在的年輕人手機不離手,心火旺盛得半夜睡不著,哪還記得“心靜自然涼”的老話?
菜市場里蠶豆堆成小山,攤主說這季豆子含鉀量高,春困乏力吃了最管用。
雞蛋攤前圍滿老太太,都挑帶褐色斑點的土雞蛋,說是卵磷脂多,補腦。醫院里卻總有孩子吃蠶豆過敏,家長慌了神:老傳統里的“鮮”,咋還吃出問題了?這時候才明白,老講究不是瞎跟風,啥體質吃啥食,比照著來才是真門道。
我個人覺得,立夏吃吃喝喝是個由頭,老輩人盼的是全家圍桌的熱鬧勁。
現在生活好了,菜色越來越多,可那份對時令的敬畏,對身體的在意,不能丟。
就像王嬸說的:“節令菜是老天爺給的禮物,吃對了,身子舒坦,心也踏實?!敝劣诜Q體重、養心神,甭管老理新說,都是圖個一年到頭順順當當。立夏吃對食,一年精神足,老傳統里藏著的,是咱老祖宗的智慧。
您說,這立夏的講究,是該跟著老輩學,還是隨新時代變?
留個琢磨的空,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