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晌三點多,太陽把村口石板曬得發燙。王大爺蹲在老槐樹下扒拉手機,突然念叨:“今年立夏咋落在四月初八?
”這話像顆石子扔進潭水,幾個納鞋底的嬸子立刻接腔:“老輩人說‘晚立夏熱成狗’,莫非今年夏天要遭罪?”翻開日歷瞧瞧,5月5日13點56分57秒,立夏交節時辰落在午后。按老規矩,農歷三月立夏算早,四月就算晚,偏偏今年踩在四月初八的節骨眼。
“上午立夏涼颼颼,下午立夏熱死牛”,這順口溜在村里傳了好幾代,此刻聽著格外扎心。年輕些的總嫌老說法沒科學,可村東頭的氣象大喇叭這兩天總提“副熱帶高壓提前北抬”。
翻出往年舊賬——2018年晚立夏,鄭州熱到41.
5℃,柏油路都冒了泡;去年南京更狠,連續23天高溫破了百年紀錄。今年倒好,“農歷晚”加“時辰晚”,倆“晚”湊一塊兒,像極了給高溫上雙保險。
但老天爺的脾氣最難猜,村西頭李叔就愛抬杠:“2020年不也說要熱炸?后來臺風接二連三,涼快得跟開了空調似的。”這話倒是不假,太平洋那頭的拉尼娜、厄爾尼諾,總愛跟高溫對著干,去年不就有專家說“氣候異常像坐過山車”?
可莊稼人不管這些,眼見著田里的玉米苗卷了邊,都盼著立夏能下點雨——“立夏晴,三伏熱;立夏雨,涼到底”,老諺雖土,卻是一輩輩攢的經驗。氣象站的小張來村里發傳單,白紙黑字寫著:華北黃淮可能現40℃超長待機,長三角晚上十點還35℃。這可愁壞了種大棚的劉大哥:“要是夜夜蒸桑拿,黃瓜苗非悶壞不可!
”倒是鎮上賣空調的老王偷著樂,可轉頭又犯難:“去年庫存早清光,今年補貨怕是來不及嘍!”村小學的自然課老師舉著地球儀解釋:立夏趕上太陽直射點加速北移,就像給大地加了把火。
但也有好消息:農科院推廣的耐高溫稻種正在育苗,聽說能扛38℃高溫,這讓種糧大戶老陳心里踏實不少。可年輕人更關心咋防暑,村口超市的防曬霜貨架空了一半,SPF50+的早被搶光,只剩下幾瓶兒童款。
“立夏秤人”的石磅又支棱起來了,張嬸挨個給街坊稱重:“瘦三斤以上的,趕緊回家喝綠豆湯!”想起老輩人的“三伏三寶”——薄荷、綠豆、冬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冷飲實在多了。
但也有人犯嘀咕:現在氣候變了,老諺還能準幾分?就像“立夏北風起,旱到六月尾”,萬一今年刮東南風呢?我個人覺得,不管老諺準不準,提前準備總沒錯。
你看那田里的滴灌設備,不正是老經驗加上新科技?只是不知道,當“雙晚立夏”撞上全球變暖,這個夏天到底是“熱成狗”,還是“涼到底”?
或許,答案就藏在明日的天氣里——是晴是雨,是風是悶,都牽著莊稼人的收成、城里人的空調,還有你我的每一個午后。但有一點錯不了:老輩人傳下的智慧,加上如今的科學預判,咱總歸能多幾分底氣,少幾分心慌。至于這夏天究竟啥模樣,且等日子慢慢揭開謎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