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漢蹲在田埂上,煙袋鍋子敲著石頭直冒火星子。今兒個是立夏前一天,村里老輩人總說“最怕這一天”。他盯著灰蒙蒙的天,心里頭的鼓敲得跟篩糠似的——昨兒夜里聽見貓頭鷹叫,可不是啥好兆頭。
老規矩說這一天不一般,是谷雨三候的尾巴尖兒。
“戴勝降于桑”,這鳥兒落在桑樹上的時候,養蠶的婆娘心里頭就跟繃了根弦似的。
節氣走到這兒,分明是給莊稼人遞暗號:夏天的脾氣,今兒個先露三分。怕就怕三樣事,頭一樁是雨水潑了盆。
“立夏前日雨漣漣,一夏處處是水田”,去年鄰村遭了澇,玉米桿泡在水里爛成泥。
可眼下田里的棉花苗才破土,經得起幾場瓢潑大雨折騰?
第二怕冷風抽了筋骨,剛冒頭的莊稼經不住凍。老話說“立夏前日寒風吹,收成至少減三成”,前年倒春寒那回,麥穗都癟了半截。這會兒要是降溫,新掛果的桃樹怕要落一地花,老漢想想就揪心。
第三怕狂風扯破了天,卷得田里頭飛沙走石。
“立夏前日西北風,一夏干旱草不生”,村口老槐樹的葉子都卷著邊,像是在發愁。
去年刮了場邪風,剛搭的黃瓜架子全散了,收成打了對折。可年輕人不信這一套,小李子捧著平板直晃悠。“衛星云圖看得明明白白,墑情數據實時更新,老黃歷該翻篇了!
”他承包的百畝地裝了傳感器,澆水施肥全看數據,哪像老一輩靠天吃飯。矛盾就這么擰巴著,一邊是傳了幾代的農諺,一邊是閃著光的新科技。王老漢記得十年前立夏前一天晴得刺眼,那年夏天旱死了半坡玉米。
可小李子又說,2020年聽了天氣預報提前防澇,田里的水稻反倒增產了。
農諺里藏著老輩人的智慧,“立夏吃三鮮,熱天不疰夏”,圖的是個順當。但如今氣候像脫了韁的野馬,厄爾尼諾搗亂,副熱帶高壓亂跑,天變得讓人摸不準。
農業站的喇叭天天喊:“老經驗要信,新技術更要用,兩手抓才穩當!
”我個人覺得,老輩人的講究是根,新技術是翅膀,缺了哪樣都難飛穩當。就像這會兒,王老漢盯著天,又瞅瞅小李子的平板,心里頭慢慢有了譜。
該防的防,該信的信,莊稼人過日子,就得在天地人和之間找個平衡。
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可日子往前奔了,老講究和新法子,都得在田埂上碰出個響兒來。至于今年立夏前一天的天公到底啥臉色,且看夜里有沒有星星,明早有沒有露水。
但不管咋樣,莊稼人手里的鋤頭不會停,心里頭盼的,始終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