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5年9月15日,美國警局接到報警,稱洛杉磯一條街上的公寓里出現了死亡案件。
警察立馬趕到現場,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公寓里空空如也,既沒有家具也沒有床,地上躺著一具女性尸體,身著旗袍,體形瘦弱,上面只蓋著一條薄毯,死狀凄涼。
令人欣慰的是,死者的相關證件就放在手提包里。當警察進行查驗時才知道,眼前的死者就是一代才女張愛玲。
曾經風光無限的才女竟然是以這種落魄的方式離去,這讓人不禁疑惑,她究竟經歷了什么?
被“虱子”吞噬的女人
任誰也想不到,風華絕代的才女張愛玲,晚年生活既不是寫作、研究,也不是游歷、享福,而是艱苦地與“虱子”進行斗爭。
從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這三年半的時間里,張愛玲平均每個星期都要搬一次家,經常都是上午剛搬完家,下午就去看病。
她所謂的病其實是一種“疑蟲”的精神障礙,她總覺得自己的家里有一種來自南美,肉眼幾乎看不見但生命力極其頑強的“虱子”。
而且不管她怎么逃離,怎么搬家,那些“虱子”都如影隨形般跟著她。
但每次幫她搬家的朋友林式同表示,張愛玲的家里其實壓根沒有什么“南美洲的虱子”。
就算有,也不可能做到“如影隨形”,讓她搬了上百次家。
后來好友宋淇帶她去看醫生,這才發現她可能是患上了皮膚瘙癢癥,并非真的有虱子。
可在張愛玲的潛意識里,自己皮膚瘙癢難耐就是“虱子”導致的。
實際上,張愛玲與“虱子”的淵源,或許可以追溯到她的十七歲。
那年的張愛玲青春正盛,卻寫下了這樣的句子:“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衣袍,爬滿了虱子。”
她似乎早早地就看穿了俗世中的男男女女,看穿了他們藏在華麗外表下的人性,同時也看到了他們靈魂中蟄伏著的,微小而又貪婪的“虱子”,不動聲色地啃食著真實與良善。
他們無法抗拒,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虱子”繁衍、蔓延,最終將生命一點點蠶食干凈。
人們是這樣的,張愛玲亦是如此。
兒時的不幸在張愛玲的心中種下了陰郁的“虱子”,以至于她急功近利、清高又世故。
而她也并沒有強大到戰勝所謂的“虱子”,因此張愛玲如同她筆下的女子一般,一步步走向凋零。
晚年時的張愛玲或許曾想過擺脫,但在接二連三地打擊下,潛伏在內心深處的“虱子”一旦變成了客觀存在的事物,她便永遠擺脫不掉。
因此為了躲避“虱子”,她只得不停地搬離,輾轉流徙。
去世前四個月,張愛玲對林式同提起想搬到沙漠里去住,她覺得沙漠或許能擺脫煩人的“虱子”。
可直到張愛玲凄涼離世,她也不曾擺脫“虱子”。正如她十七歲那年寫下的句子那般,一語成讖:“華美的衣袍”終究還是被“虱子”所吞噬。
有人曾問過海明威:“對于一個作家而言,成長的條件應該是什么?”
海明威回答:“不幸的童年。”
困擾著張愛玲的“虱子”正是來源于此。
不幸的原生家庭
張愛玲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她的爺爺是晚清有名的臣子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名門閨秀。
但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卻是個標準的紈绔子弟,性格暴躁易怒,愛好就是逛煙花巷,甚至還抽大煙。家族的基業便是被揮霍無度的張廷重一點點壓下去。
與張廷重截然相反的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卻是個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子,還曾在海外留洋。
迫于家族壓力,兩人結為夫妻,并沒有多大的情感。因此婚后矛盾甚多,時不時就要爆發激烈爭吵。
因為觀念上的沖突,夫妻倆最終選擇和離,母親黃逸梵再度出國留學,將年幼的張愛玲扔在那個冰冷無情的家中。
后來張廷重給她找了個后媽,那個女人是陸小曼的閨蜜,也好抽大煙,張愛玲對于這種人嗤之以鼻,因此與后媽十分不對付。
后媽也將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經常找理由對她進行毒打。
有一次張愛玲沒告訴家里就跑到親媽黃逸梵那里住了幾天,回來后就遭到后媽就惡人先告狀,稱張愛玲動手打她。
張廷重向來就看不上這個女兒,加上遺老的惡習,便開始發了瘋似地打女兒。
右手揪住她的頭發,腳狠狠地落下來,重重踢在她的頭上,一下又一下,張愛玲只感覺耳朵都快震聾了,卻也無力反抗,躺在地上任由父親對自己施加暴行。
打完以后她又被關在小黑屋里,一連關了好幾個月,期間她生病得了瘧疾,父親也不給她請醫生,任由她自生自滅。
張愛玲想,或許父親當時希望她就這么死了,到時候埋在院里,也沒人知道。
所以當她聽到上空嗡嗡作響的日軍飛機時,張愛玲心里想的是:“真希望有個炸彈掉在家里,哪怕和他們一起被炸死了也無所謂。”
可張愛玲是幸運的,炸彈不僅沒落下來,病了大半年的她也躲過了一劫。
后來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張愛玲趁著看門的巡警不在,趁機從那個地獄般的家中逃出。
她在雪地里狂奔,呼嘯而來的風凜冽刺骨,但她卻嘗到了自由的甜。
張愛玲跑到上海投奔生母黃逸梵,本以為能獲得母親的疼愛,結果卻再次印證了她的異想天開。
雖然母親也不待見她,但至少母親不會動手打人,還供養張愛玲學習以及生活。
在母親的支持下,張愛玲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倫敦大學。
但由于戰亂的影響,倫敦大學暫時中止了對中國地區的招生,所以考上倫敦大學的學生全部被轉到香港大學。
張愛玲孤身一人前往香港求學,那一年她才19歲。
然而戰亂還是波及了香港,學校被迫停課,張愛玲的求學之路也就此中斷,再次回到了上海。
張愛玲想繼續自己的學業,但當時母親新交了個小男友,非但對她不聞不問,更不會給她錢去讀書。
無奈張愛玲只好求助父親。令人詫異的是,張廷重此次竟然沒有拒絕她,不過也在給了她一筆費用后便銷聲匿跡。
后來張愛玲的學業仍舊半途而廢。為了維持生計,她開始發揮自己的優勢,用文筆打動無數讀者,將男女之間的情愛勾勒得淋漓盡致。
1943年,張愛玲的第一部小說《第一爐香》一經問世便掀起巨浪,獲得無數關注。
后來她又接二連三地創造出《傾城之戀》《心經》等膾炙人口的佳作,成為文壇界里的翹楚。
張愛玲的才華為她帶去名利與財富之時,也給她帶去了一段卑微到塵埃里的感情。
才女遇上了大漢奸
在三毛的電影作品《滾滾紅塵》中,描寫了一對癡男怨女在戰亂時期的愛恨嗔癡、悲歡離合。
而這部電影的原型正是取材于才女張愛玲與大漢奸胡蘭成的愛情故事。
張愛玲因為《第一爐香》在文壇聲名鵲起,但引起胡蘭成注意的卻是她筆下的另一部小說《封鎖》。
剛開始閱讀這篇文章時,胡蘭成就頗為震驚。
一口氣將文章讀完后,胡蘭成連連拍案叫絕,稱贊作者不僅擁有流暢的文筆,還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
就這樣胡蘭成對張愛玲上了心,甚至主動上門請求拜訪。
當時張愛玲并沒有及時答應,胡蘭成還為此失落了許久,結果第二天,張愛玲便主動登門拜訪胡蘭成。
初見張愛玲,胡蘭成就被眼前的女子給驚到移不開目光。她身上所彰顯出的魅力,并非只來自她年輕漂亮的外表,更多的是來自靈魂深處的顫動。
兩人一見如故般長談5個小時,胡蘭成還談到自己對她筆下作品的觀后感,想法頗有見解。
這讓張愛玲也有些意外,眼前這個38歲的中年男人,竟然這般風流健談,這么懂她理解她。
塵封多年的心門在胡蘭成的甜言蜜語下漸漸打開,僅一次相見,兩人之間便已經生出了情愫。
張愛玲曾在《愛》里寫到:“于千萬人中遇見所遇見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在她對“愛”的注腳里,愛大多是偶然相逢下的產物,浪漫中帶著些許悵惘。
與胡蘭成的相遇相知,恰好印證了她對愛情的定義。
他們一開始互相傾慕彼此的感情,又在朝夕相處中轉化成了愛情。
但這樣的愛情終究是見不得光的。不僅是胡蘭成當時已有家室,還因為張愛玲也不想公開。
對她而言,能夠獲得愛人的歡樂就足矣,片刻的永恒也足矣。
張愛玲這樣的愛情觀,或許是原生家庭的不幸所導致的。
正因為從小沒有感受過被愛的滋味,因此在得到他人一點的愛意,張愛玲便開始陷入盲目。
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最大的羈絆便是彼此的相知相惜。
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胡蘭成懂得張愛玲的苦處,光這一個“懂得”,就足以讓張愛玲心馳神往。
1944年10月,胡蘭成與妻子離婚,這就給了他與張愛玲這段感情一次升華的機會——結婚。
那年張愛玲23歲,胡蘭成38歲,兩人只憑一紙婚書為證結成了夫妻。
胡蘭成在婚書上許她“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恰恰是張愛玲從未得到過的寵愛。
所以她才會如此沉淪,瘋狂到從不關心政治的她也會陪著胡蘭成出席晚宴。
天下大亂,她只在乎人心。
只要胡蘭成真心對她,一切流言蜚語她通通可以拋諸腦后。
婚后兩人的確有過一段幸福生活,張愛玲也迎來自己創作生涯的黃金時期。
可這樣的時間并不長久,隨著日本人在中國勢力的垮臺,身為汪偽政府“走狗”的胡蘭成也“危在旦夕”。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大漢奸胡蘭成被通緝,他扔下張愛玲逃到溫州鄉下,不僅改了名字,還沒給張愛玲留下一點線索。
但張愛玲還是找到了他,見到昔日愛人的胡蘭成并沒有表露出欣喜,而是憤怒地指責她的突然到訪。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胡蘭成變了心,與一個名叫范秀美的女子做了夫妻。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1944年年底,胡蘭成逃亡武漢時就與一個17歲的周姓護士勾搭上了,還舉行了婚禮,全然忘記了張愛玲的存在。
一直到他重回上海,胡蘭成這才向張愛玲坦白小周的事。
不管張愛玲多么震驚和傷心,她還是選擇原諒胡蘭成,可如今再一次背叛令張愛玲心碎不已。
告別兩人后,張愛玲回到上海,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放下這段感情。
1947年張愛玲給胡蘭成寫了一封訣別信,并附上自己的30萬元稿費,從此與胡蘭成一別兩寬,不復相見。
1952年,張愛玲提起行囊,漂洋過海前往美國繼續她的寫作事業。
命途多舛的后半生
剛到美國,張愛玲就明顯感受到了在異國他鄉生存的困難。
她引以為傲地寫作在美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一部部作品被出版社一次又一次退回,張愛玲頓時陷入迷茫。
她寫信求助基金會,并在文藝營中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
賴雅也是一名作家,與張愛玲喜歡獨處不同的是,生性浪漫的賴雅喜歡逍遙自在的生活。
一旦他的稿費批下來,他就立馬要去周游列國,享受生活。等他花光了稿費,再繼續創作。
兩個同樣落魄的人相互吸引,相互取暖。
直到張愛玲懷孕,敦厚的賴雅能想到的唯一負責方式就是和她結婚。
但65歲高齡的他并不想再養育一個嬰兒,張愛玲理解他的想法,選擇舍棄孩子,與賴雅結為夫妻。
可屬于兩人的快樂時光依舊很短暫,賴雅就癱瘓在床,為了給丈夫掙醫療費,她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夠發表。
但張愛玲的寫作事業并不順利,已經出版的小說《秧歌》銷量慘淡,《粉淚》的版稅也遲遲不給。
為了糊口,張愛玲還是選擇接受好友宋淇的邀請,給香港的影視公司寫劇本。
如今的張愛玲幾乎每寫完一章就要計算一下所得稿費,計算自己的用度是否超支。
收入多一些,她就開心;收入少一些,她就低沉,情緒完全被經濟所左右。
1960年,張愛玲決定回到中國臺灣,去繼續《少帥》小說的創作。
可她剛回臺灣不久,賴雅中風的消息再度傳來,此時她已經沒有多余的費用支撐她回到美國照顧賴雅。無奈她前往香港進行電影劇本《紅樓夢》的創作,只有完稿她才能拿到稿費。
但稿子卻仍處于修改當中,張愛玲也并沒有拿到她預期的稿費。
心力交瘁的她重新飛到美國,繼續照顧賴雅的生活,生活的貧困并不能分離兩個相愛的人,但死亡可以。
1967年,76歲高齡的賴雅終究是耗盡了自己的能量,去了他向往已久的天國,張愛玲又一次變成了孤家寡人,在無盡的孤獨中輾轉難眠。
她開始害怕與人交往,除了好友林式同與宋淇夫婦,其余的通通不再聯系。
她把自己所剩無幾的精力全投入到寫作上,一部部如《色戒》一般優秀的作品相繼問世。
晚年的張愛玲不僅孤獨,還患上了皮膚病,總感覺家里有“虱子”,以至于她不斷搬家,只為逃離那些可怕的“虱子”。
此時的張愛玲已經不用再為生計所困擾,但她依舊孤獨。
因為經常搬家,她住的房子里沒有任何家具,即便買了也很快被她扔掉。
空空如也才是她的常態。
1995年,張愛玲在家中悄無聲息地離世,7天后才被人發現,好友兼她的遺囑代理人林式同得知消息后,立馬前去給她收尸。
林式同打開張愛玲三年前寄給自己的遺囑,上面寥寥無幾地寫著幾句話:“不要讓任何人看到我的遺體,要立即火化。也別舉行什么葬禮,將骨灰撒向空曠無人的地方。剩余的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宋淇夫婦。”
為什么張愛玲不希望別人看到她的遺體?或許她早已預料到,自己孤獨的晚年不可能在死后能被人及時發現。
為了體面離開,她才選擇不讓任何人看到自己的遺容吧。
一代才女就此隕落,曾經風光無限的她最終以這種凄涼的方式凋零,為自己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句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