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云】24年接力, “警察爸爸”縫合鄉村裂痕
2025年3月4日中午12時,彌漫在赤水河畔威信縣水田鎮山間的霧氣還未完全散去。潮濕的霧氣中,縱橫交錯的山路若隱若現。90年前,中央紅軍正是踏著這樣的晨霧進入云南,在水田寨留下一串泥濘的腳印。90年后的今天,一條硬化的水泥路上,12歲的星星(化名)攥著威信縣公安局水田派出所所長李云的衣角往家走,脖子上的紅領巾像一團倔強的小火焰,仿佛要將這條通往未來的道路照亮。
水田鎮95%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只留下孩子與祖輩相依。當城市談論“空心化”時,水田派出所的民警和輔警正用24年的接力,填補著另一種“空心”——他們被3800余名留守兒童親切地喚作“警察爸爸”“代理媽媽”。
丁零零……下課鈴聲打破山里的寂靜,星星離開教室跑向等在校門外的李云。
“李爸爸!”星星大老遠就對著李云喊道。
星星就讀的水田小學離家約3公里,在這條蜿蜒平整的回家路上,李云叮囑星星:“只有3個月就要小升初考試了,我給你買了幾套模擬試卷,做完我要檢查的。”“頭發要扎好,這樣才顯得有精氣神,在家里要幫爺爺奶奶做點事。”星星是威信縣水田派出所重點關注幫扶的40名留守兒童之一。在她2個月大時,父親不幸去世,后來母親改嫁并外出務工,她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星星變得敏感內向,在學校不愛說話,也不愛交朋友,學習成績一直難以提高。
2022年冬天,當李云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門時,只見女孩蜷縮在墻角,作業本上的字跡被淚水浸成墨團。在多方了解小星星特殊的家庭情況,尤其是得知父愛的缺失導致孩子性格愈發孤僻后,本就承擔著8名留守兒童幫扶任務的李云,主動從女輔警陶聰敏手中接過對星星的幫扶工作。
此后兩年,這位“警察爸爸”用近乎笨拙而執著的方式修補著孩子心中的裂縫。只要有時間,李云就會去學校接星星放學,蹲在土灶邊輔導她做數學題。家長會上,他的小本子記滿了老師的叮囑。自從有了“李爸爸”的陪伴,星星漸漸變得開朗,還在學校交到了好朋友。今年2月,星星再次獲得“進步之星”的榮譽,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張獎狀。興奮之余,她用鉛筆在本子上畫下紫薇樹,還有戴著警帽的“李爸爸”和自己。
事實上,自2001年起,時任威信縣公安局水田派出所所長的邱剛和民警在走訪時就發現,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的農村留守兒童很大程度上會面臨情感缺失、教育資源不足、安全風險突出等問題。此后,9任水田派出所所長接續率隊,開啟了一場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愛心接力。
2012年,威信縣公安局水田派出所開展了留守兒童“一對一”幫扶服務。11年間,水田鎮有135名留守兒童先后在“警察爸爸”和“代理媽媽”的關愛下茁壯成長。此外,在“一對一”幫扶的基礎上,水田派出所通過集體幫扶、結對幫扶等方式,聯動婦聯、愛心企業等開展“守望鄉村”行動,累計幫扶留守兒童3800余人。
在威信縣公安局水田派出所的辦公室里,幾本略微泛黃的《留守兒童幫扶臺賬》鋪展開時光的褶皺。那些被幫扶的孩子,如今有的已經當上老師,有的成為醫生,還有的即將參加今年的高考、中考。
2021年9月,水田派出所被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22年底,28歲的李云擔任水田派出所所長。那時的他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卻已經在學習如何做好一名“父親”。
2025年3月4日14時許,在星星家里,李云拍下貼在客廳墻上的“進步之星”獎狀,而他的手機屏保正是一歲半女兒的照片。這一刻,期待與責任重合,兩種父親的身份相互交織。這位“90后”警察在縫合時代的裂痕時,又為社會增添了一份溫暖。
緣起 一場以愛為名的守護
記者:我們了解到水田派出所在關心關愛留守兒童上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并獲得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請問你們開展本項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李云:威信縣是典型的勞務輸出地區,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常年動態保持在18萬人左右,務工收入占農村家庭總收入七成以上。隨著經濟發展,水田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打工,而越來越多的孩子則留在村寨里成了“留守兒童”。由此,我們不得不面臨兩個矛盾:一是家里的老人想把孩子管好,但由于年齡大、教育水平低等原因很難實現;二是父母希望通過外出務工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但由于缺少陪伴反而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間接導致其他問題產生。
從基層派出所民輔警的工作職責來看,關心關愛包括老人、小孩在內的弱勢群體,做好轄區日常治安管理,為群眾排憂解難都屬于工作范疇。因此,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焦慮和學業壓力?
水田派出所的民警和輔警用24年的接力填補著一種“空心”——他們被3800余名留守兒童喚作“警察爸爸”“代理媽媽”。圖為李云和孩子們互動。
我們的初衷就是希望這些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快樂、無憂無慮地成長。工作最開始,我們通過走訪掌握相關情況,看望慰問部分留守兒童,向他們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贈送文具、生活用品等,盡可能去做一些事。漸漸地,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成了水田派出所的傳統工作和重點工作。每一任所長都持續跟進相關事項,后來還創新推出“黨旗育苗警旗護苗”行動,采取民警和留守兒童“一對一”幫扶的形式,逐步和當地群眾建立起更廣泛、更深入的聯系。
記者:請詳細介紹一下你們都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李云: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因此我們的幫扶工作主要為親情補償和兒童認知引導。在水田鎮灣子苗寨,有一位名叫熊杰紅的婦女。1994年,她與丈夫外出浙江打工途中,由于放心不下家中3個正需要父母關愛的孩子,毅然獨自返回了家鄉。回到灣子苗寨后,她主動承擔起照顧寨子里留守兒童的責任,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就給孩子們做好吃的、講故事、教唱民歌等。受這件事的啟發,我們針對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開展“一對一”重點幫扶,并制定了“241”制度、“四問一跟進”舉措和“一橋兩站”機制等多樣化幫扶措施。我們把這些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去照顧,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及時糾正不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遇到困難時會想到找我們,通過情感連結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重拾自信、重建安全感。今年,轄區有40名需要重點幫扶的留守兒童,派出所9名干警共同成為這些孩子的“爸爸”“媽媽”。
為實現留守兒童“生活有關愛、學習有幫助、行為有約束、安全有保障”的目標,派出所全體干警在轄區內廣泛開展“六個一”志愿服務活動:每月與結對孩子談一次心,指導孩子給父母寫一封信、通一次電話,每學期與孩子父母、班主任溝通一次,每年陪孩子過一次節日。考慮到水田鎮山高坡陡、彎多路急的地理特點,為確保孩子們上下學安全,我們進學校、進村寨、進家庭,宣傳相關法律知識、開展健康安全知識講座等。通過活動交流,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加深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同時推行“駐足舉手敬禮”文明禮讓行動,共培訓學生7000余人次,實現了轄區連續10年涉校涉生交通事故零發生。
堅持 不以微小而不為的感動
記者:在開展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李云: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扉。就拿星星來說,我第一次去她家走訪時,在屋外和她的爺爺奶奶了解情況,她就躲進了房間,過了很久才肯出來,也不主動說話,一直低著頭,你問幾句她才答一句。另外,我從老師那里了解到,星星以前在學校比較內向,從不主動參加活動,也不愿意交朋友。這是大多數留守兒童都存在的問題:對自己缺乏自信,對周圍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如果無法讓他們打開心扉,改變封閉的狀態,更別說引導他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了。因此,我認為最好的幫扶不僅僅是給予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融入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幫助他們重塑精神世界,為他們指引方向,點燃他們對夢想的渴望,從而激勵他們奮發學習,走出大山。
記者:你如何看待這一場長達24年的接力?這項工作帶來了哪些改變?請舉例說一下。
李云:中國有句古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做的這些事或許微不足道,但卻有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警察爸爸”用近乎笨拙而執著的方式修補孩子心中的裂縫。圖為李云和孩子們交流。
一開始,星星和我也很疏遠。后來,我去開家長會,放學后上門輔導她寫作業,和老師溝通她的學習情況,還會和她奶奶叮囑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差不多過了3個多月,有一天,在她家講完作業,我和她奶奶正在交流她最近的情況,不知道什么時候,星星悄悄跑過來,輕聲喊了一聲“李爸爸”。等我反應過來,她早已跑不見了。這一聲“爸爸”,讓我既感動又欣慰。
和星星同班的小玲瓏,是前任所長駱陽的幫扶對象。雖然已經調離了水田,但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回來看看小玲瓏。建立起來的情感是不會斷的。現在,小玲瓏還是會經常給駱陽寫信,有什么心事都會告訴他。這些孩子一天天變得開朗,學習不斷進步,家里老人省心,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放心,社會更加和諧穩定,這就是我們工作最大的收獲,也是最有意義的改變。
夢想 托舉一粒會開花的種子
記者:請你從基層民警的角度,分析一下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在化解社會矛盾不穩定因素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李云:從基層民警的視角來看,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不僅是社會治理的人性化實踐,更是預防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的重要舉措。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庭條件困難,部分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矛盾和家庭矛盾。我們在開展幫扶工作時,會優先選擇此類家庭進行跟蹤幫扶,化解存在的不穩定因素。通過“警校聯動”“警務+”等創新機制,我們將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深度嵌入基層治理網絡,這樣做,既能填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又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在修復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有效降低了治安案件發生率、留守兒童集中區域治安警情以及校園周邊的矛盾糾紛。
2021年9月,水田派出所被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圖為“警察爸爸”入戶走訪。
這背后蘊含著社會治理的深層邏輯:當我們的處警模式從單一執法向服務型執法轉變,當工作重心從治理末梢向治理前端延伸,當每一條情感紐帶匯聚成河,一定程度上,我們就能重塑這些孩子的命運軌跡。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關心關注這個群體,合力將愛和關心轉化為解決現代社會治理難題的精神力量。我們相信,對弱勢群體投入的善意,終將轉化為社會穩定的治理紅利。
記者:我們了解到,你在學校講座中設置了關于夢想的話題,希望大家通過改變自身實現走出去,這其實是希望農村留守兒童在物質條件和認知層面都能有所突破,對嗎?
李云:我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通過努力讀書才走上了現在的工作崗位。設置關于夢想的話題,是因為我不僅希望呵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更希望盡我的一點綿薄之力,激勵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樹立目標并不斷為之奮斗。我希望他們將來不是迫于生計才走出大山,而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超越。在那場講座上,星星還有班上好幾位同學都說他們以后想當警察。我不確定是不是受我的影響,但如果真能在留守兒童心里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等它破土而出時,或許就能長成守護一座村莊乃至整個社會的力量!
來源/昭通新聞網 記者 譚光吉 曹阜金 文 通訊員 向元松 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