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總免不了被拿出來比一比。
過去幾十年,中國靠著經濟騰飛和基建狂飆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最近幾年,有人開始嚷嚷著印度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中國,甚至還列出了印度引以為傲的“四大優勢”——人口紅利、軟件和IT服務、制藥業、文化軟實力。
這些優勢到底有多硬核,真的能讓中國一個都比不了嗎?
人口紅利:數量多就一定強?
2023年4月,聯合國正式宣布,印度以14.286億人口超過中國的14.257億,成了全球人口第一大國。更關鍵的是印度人口年輕,平均年齡才28歲,而中國已經38歲了。
年輕人多,勞動力自然就多,印度政府也挺會整活,搞了“技能印度”和“創業印度”這些計劃,想把這堆年輕勞動力變成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光看數字,印度的人口紅利確實挺唬人,未來幾十年勞動力都不愁。
反觀中國,人口問題確實有點讓人頭疼。
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老齡化加劇,年輕人結不起婚、生不起娃,政府雖然推出三孩政策、延長產假等,可年輕人還是不咋買賬。
跟印度比,中國的人口結構確實老了點,勞動力數量上不占優勢,這一點得承認。
不過,人口紅利這東西,光看數量可不行,得看能不能真用得上。印度雖然人多,但教育和就業問題是大硬傷。
據世界銀行數據,印度成年人的識字率也就74%左右,中國早超過96%了。
印度的大學入學率也低得可憐,才27%,而中國已經接近60%。再加上印度基礎設施薄弱,好多農村地區連電都不穩定,年輕人想找份像樣的工作都難。
反過來,中國這些年砸錢搞教育、修路蓋樓,勞動力素質高,能干的活也多。
所以印度人口多是多,可要真把這“紅利”變成錢,還得看能不能解決教育和就業的短板。中國雖然人口老了,但人家底子厚,質量上還是有優勢。
印度靠著年輕人口在數量上壓了中國一頭,這沒錯,但光有人不頂用,得把人用好了才算數。
中國在教育和基建上的積累,不是印度短時間能追上的。所以人口紅利這塊,印度有潛力,但離真超越中國還差得遠。
軟件和IT服務:印度真成了“碼農之王”?
印度的IT產業是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2023財年,印度IT服務出口額達到1940億美元,全球軟件外包市場里,印度穩坐頭把交椅。班加羅爾簡直就是“碼農天堂”,塔塔咨詢服務、印孚瑟斯這些大廠,接了全球無數企業的活。
印度人英語好、成本低,歐美公司都愛把軟件開發外包給他們,這優勢確實硬核。
中國科技實力也不含糊。5G技術全球領先,華為、中興這些名字全世界都聽過;人工智能領域,百度、騰訊也玩得風生水起;高鐵技術更是甩了好多國家幾條街。
2022年,中國還搞出了100公里量子直接通訊,技術底子那是真厚。
不過,中國的IT服務出口就沒那么亮眼,大部分科技企業還是靠國內市場吃飯,軟件外包這塊遠不如印度。
印度IT產業的殺手锏是英語和低成本,歐美市場吃這一套,所以他們在全球服務外包里混得開。中國呢,更擅長硬件和高科技研發,比如手機、無人機這些實打實的東西。
至于軟件服務,中國企業更多是自己用,或者給國內客戶服務,出口量少,跟印度的全球化打法不是一個路子。
舉個例子,印度碼農寫代碼可能只拿中國程序員一半的工資,這成本優勢中國確實比不了。
但中國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和產出,又是印度短期內趕不上的。
軟件和IT服務這塊,印度靠外包賺得盆滿缽滿,全球影響力確實比中國強。但中國在科技整體實力上不輸,甚至某些領域還領先。
所以印度在這塊是有優勢,但要說中國一個都比不了,真就夸張了。
制藥業:印度“藥神”名不虛傳?
印度的制藥業是全球醫藥市場的一張王牌。2022-2023財年,印度仿制藥出口額達到253億美元,占全球仿制藥市場的20%。
印度制藥業為什么這么厲害?因為印度法律允許生產外觀不同的仿制藥,這政策從1970年就有了,直接讓印度成了“仿制藥工廠”。
疫情期間,印度疫苗出口全球,救了不少國家的急,真有點“藥神”的意思。成本低、產量大,印度藥企在發展中國家特別吃香。
中國在醫藥上也不弱,尤其是活性藥物成分生產,全球市場靠中國供貨。2023年,中國醫藥出口額大概133億美元,雖然比不上印度,但也不少。
中國這幾年還在搞醫保改革,2023年又擴大了醫保覆蓋范圍,老百姓看病負擔輕了不少。
不過,中國在成品仿制藥的出口上,名氣和市場份額都不如印度,更多精力放在自主研發和國內市場。
印度制藥業的優勢是仿制藥的低成本和高可及性,發展中國家都愛買印度藥。中國在原料藥和研發上更強,比如新冠疫苗研發,中國走的是原創路線,印度更多靠生產現成的。
印度藥企靠價格取勝,中國則在技術創新上發力。
舉個例子,印度能把抗癌藥價格壓到幾美元一盒,中國在這方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就弱了點。但中國在高端生物藥和創新藥上的進步,印度暫時還跟不上。
制藥業這塊,印度在仿制藥出口上確實甩了中國幾條街,全球影響力更大。但中國在醫藥研發和原料生產上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印度有價格優勢,中國有技術底子,各有千秋。
文化軟實力:寶萊塢比得上長城嗎?
印度的寶萊塢電影,歌舞加感情戲,圈粉無數,像《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就狂賺12億人民幣票房。印度的瑜伽、佛教文化也火遍全球,連歐美人都愛練兩招。
印度的文化輸出接地氣,這點確實厲害。
而中國文化底蘊深厚,長城、故宮、孔子這些名片誰不知道?但說到輸出,效果就有點尷尬。
中國電影市場雖然全球第二大,可走出國門的片子少得可憐,像《戰狼2》這種票房冠軍,國外觀眾不咋買賬。政府這幾年推文化產業,想把功夫、書法這些賣出去,但老外接受度還是不高。
印度文化軟實力強在“親民”,寶萊塢電影老少通吃,瑜伽還能讓人身心放松,傳播起來自然順風順水。中國文化相對于更“高冷”,歷史厚重但不夠接地氣,老外看不懂也就不愛看。
印度在這塊確實有優勢,中國想追上,得在文化包裝和傳播上下更多功夫。
文化軟實力上,印度靠寶萊塢和瑜伽打出了一片天,中國雖然底蘊深,但輸出效果差了點。這塊印度確實占上風。
印度真全面超越中國了?
印度在人口紅利、軟件和IT服務、制藥業、文化軟實力上確實有亮點,有些地方中國還真比不上。比如IT外包和仿制藥,印度靠成本和市場打得中國有點招架不住;文化輸出上,寶萊塢也比中國電影走得遠。
但中國在教育、基建、高科技上的積累,印度短時間沒法比。人口質量、5G技術、創新能力,這些都是中國的硬實力。
所以,印度某些領域有苗頭,但全面超越中國還早得很。兩國各有各的路,印度有潛力,中國有底子,未來誰笑到最后,還得看怎么把優勢發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