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這個名字,因為洛陽白馬寺狄仁杰墓前掛出的一塊公示牌,而再度引起關注。
雖然被人解讀為“終于確認狄仁杰墓真墓”,但其實此處早在1958年就成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此次公示也是關于“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的公示。并沒有考古機構發布明確學術結論,來宣布這里就是如假包換的“狄仁杰墓”。
洛陽白馬寺景區內的“狄仁杰墓” 圖據:視覺中國
學界主流意見一直認為,白馬寺狄仁杰墓為宋代的狄梁公生祠(狄仁杰死后被追封梁國公,故稱狄梁公)演變而來,而狄仁杰最具可信度的真實葬地,是位于洛陽孟津區雙碑凹村的狄氏家族墓地,因有出土的相關墓志為證。即便白馬寺狄仁杰墓近來成為熱點,這一意見仍然有效。
其實不管狄仁杰究竟葬在哪里,真實歷史上的他,都不是絕大多數人印象里的唐朝神探,更不是手游《王者榮耀》里的英雄射手。
壹
狄仁杰開始成為神探,始于清代。
明代以來,關于包公斷案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了晚清演變為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也成為后代武俠小說的濫觴。除了以包拯為主角的《三俠五義》之外,還有以明代海瑞為主角的《海公案》、康熙年間施世綸為主角的《施公案》、乾隆年間劉墉為主角的《劉公案》等等。
到光緒十六年(1890),出現了以狄仁杰為主角的《狄公案》,作者佚名。
《狄公案》書影
《狄公案》不同于《三俠五義》的武俠風,而是借武則天抨擊當時在位的慈禧。全書六十四回,有一半是普通刑案、一半是以武則天朝廷中人為主的政治案。雖然以后代推理小說的標準來衡量,《狄公案》存在史實硬傷、邏輯混亂、情節簡單化等一系列時代缺陷,但在當時卻大受歡迎。
荷蘭外交官、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抗戰期間在重慶讀到《狄公案》后大為欽服,遂以狄仁杰為主角創作了《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說,譯為中文多達130萬字,其塑造的狄仁杰形象在西方深入人心。新時代隨著影視的興起,多部以狄仁杰斷案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大受歡迎,狄仁杰破案如神的唐代神探形象,就更加成為當代人根深蒂固的認知。
真實的狄仁杰有沒有斷案能力?不能說沒有。公元675年,45歲的狄仁杰被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首次充任京官。唐代制度,大理寺是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大理寺丞負責審判斷罪之事。
據《舊唐書·狄仁杰傳》記載,狄仁杰在上任的一年之內,不僅審理新案,更把歷年積壓的舊案審查清理一空,涉案的17000人“無一人訴冤”。負責考核京官的尚書左仆射劉仁軌知道后大為贊賞,將狄仁杰的考核成績提為九等里的第三等,而當時的標準嚴格,第三等以上的幾乎沒有。
狄仁杰真跡《袁公瑜及妻孟氏墓志》,袁公瑜也曾是大理寺丞
雖然只是坐著看卷宗判案、并不是像偵探一樣從現場實地調查到緝拿真兇,但狄仁杰的能力無可置疑,這樣引人注目的成績也引來了唐高宗李治、尤其是實際執政的武后的注意,為他今后入相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狄仁杰于公元700年逝世后,時人卻并不把他作為審案能吏來評價,而是作為扭轉乾坤、促使政權從武周重回李唐的大功臣來褒揚。
具體事跡,就是狄仁杰令貶謫房州的廬陵王李顯回歸洛陽、重新以太子身份成為帝國的接班人,最終在武則天之后繼任皇帝。杜甫詩《寄狄明府博濟》里就寫:禁中冊決詔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說明狄仁杰迎歸唐中宗李顯、匡扶唐室的事跡,已經得到時人的普遍認可。
狄仁杰真是這樣的中流砥柱回天之臣嗎?是,也不是。
貳
狄仁杰一生兩次入相。第一次是武則天稱帝之后的第二年(691年),62歲的狄仁杰任地官待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入武周帝國中樞執政。但不到半年,狄仁杰就被酷吏來俊臣誣告下獄,最后能被貶為彭澤縣令已經是萬幸,因為能活著從來俊臣那里出來的實在罕有。
之后幾年,狄仁杰從彭澤縣令、魏州刺史、河北安撫使、幽州都督一路升遷,終于在68歲的時候又回到了神都洛陽,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而二次入相。他閏十月入相,廬陵王李顯第二年(698年)三月就從房州回到洛陽,相隔僅僅數月。史書如《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都把李顯回朝的大功記在了狄仁杰名下,認為正是他回洛陽之后三番四次地勸說,才令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將帝國的繼承權重新給予一度被她廢黜的、親生兒子李顯?
但如果理一理時間線,就難免令人心生懷疑:狄仁杰真有這么大的能量?幾個月就能說動武則天,讓登基55天就被廢黜、在外漂泊已經14年的李顯返回洛陽重為太子?
狄仁杰像
選武氏還是李氏來繼承自己,武則天早就考慮已久,絕非短時間內倉促決定。早在692年,宰相李昭德就勸說過武則天以李氏為嗣,“自古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天皇(唐高宗),陛下夫也;皇嗣(睿宗李旦),陛下子也。當傳之子孫為萬世計。”
武則天也不是沒有想過由武氏接班,但武氏子弟實在不爭氣,貪圖享樂仗勢凌人者眾,卻找不到一個有治國安邦能力的杰出才俊來。就此強行讓武氏接班,只會導致政局大亂、自己的畢生心血付之東流。另外,自己的帝位是憑著超人的魄力、膽識、果敢和殘忍強行得來,武氏一族的執政基礎和朝野人心所向遠遠不及李唐皇室,對此武則天同樣洞若觀火。
陜西乾縣李治與武則天雕像 圖據視覺中國
相比武氏子弟繼位,讓自己的兒子、本就是皇帝的李顯繼位,更能令自己選擇的政策延續、權力交接過渡平穩,也是關于自己根本利益的更優選——這是武則天在數年的時間里,經過反復思考最終得出的結論。而不管這個選擇是何時作出的,都不大可能是狄仁杰回洛陽后的幾個月里,由他來突然導致星移斗轉。
因此可能存在因果倒置:不是因為狄仁杰回洛陽,經他的勸說讓武則天選擇李顯;而是因為武則天先選擇了李顯,再把狄仁杰召回來,假手于他做自己要做的事。
武則天像
如果狄仁杰并非召回李顯的關鍵人物,那他回洛陽又起什么作用呢?
為之后關鍵的權力交接提前預備。
叁
既然決定讓李顯接班,武則天當然會提前布局,而布局可能就從召回狄仁杰開始。
狄仁杰出身庶族科舉,不是門閥勢力,且有宰相之才,屬于頂級能吏;他雖然為官多年,但一直不在洛陽中樞,跟朝中的各派勢力甚少牽扯;他有原則操守,是堅定的擁李派不是騎墻派,不會見風使舵地偏移站隊……這些都可能是武則天經過長期觀察之后,選擇狄仁杰的理由:有資歷、有能力,更有意愿完成自己交給他的差使。
而召狄仁杰回洛陽為相之后,武則天接下來的一系列操作,更將狄仁杰的威望在短時間內迅速推高:首先讓李顯回洛陽,外界眼里狄仁杰就是立竿見影的見效;然后把李顯任命為河北道大元帥、狄仁杰為行軍元帥,去河北率軍抵抗突厥,為將來的上位執政掙軍功表現;從697年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到698年任檢校納言再到700年任內史,幾乎一年一升使狄仁杰成為同時期宰相里升遷最快的一人;更稱呼其為“國老”,不讓他行叩拜禮,甚至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
而狄仁杰的最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發現舉薦人才,為武則天身后的權力交接提前占位。他舉薦的張柬之,甚至比他自己還年長五歲;此外諸如敬暉、袁恕己、桓彥范以及姚崇,這些人個個都在后來的關鍵時刻大放異彩。當時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梁冠華塑造的狄仁杰形象
但即便如武則天,可能也想不到比自己年輕五歲的狄仁杰,會比自己還早死五年。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于洛陽。武則天更想不到的是,讓自己告別權力的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一次突如其來的政變。神龍元年(705)正月,八十歲的張柬之和敬暉、袁恕己、桓彥范、崔玄暐以及姚崇,聯合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室勢力,趁武則天病重臥床之際發動政變、一舉奪權,史稱“神龍政變”。
當時八十一歲的武則天,面對沖進寢殿內的諸人和禁軍,既無慌亂也無憤怒,只有寥寥幾句言語。其中一句是對崔玄暐說的:“其他人都是因人舉薦,唯獨你是我親自提拔的,你也摻和進來?(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耶)”“因人”的這個“人”,除狄仁杰之外再無他人。
只能說,狄仁杰當初選擇的隊伍,以一種他想不到的方式,實現了他生前的目標:政變三天后中宗李顯即位,結束了武則天參政執政近半世紀的局面,武氏大周又恢復為李氏大唐。
政變三百天后,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病逝,臨終前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遺命與高宗合葬于乾陵,再立一塊無字碑。 圖據:視覺中國
風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間。草莽盡人皆知,而青萍往往為人所忽略,所以歷史本身即是最精彩的公案。狄仁杰作為武則天執政后期最重要、最杰出的政治家,非常圓滿地完成了既是武則天更是時代賦予他的使命:幫助武則天將其畢生政績完整存留下來,最終成為她孫子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巔峰盛唐的必備基礎。
雖然如今一提起狄仁杰,大多數人腦海里只會跳出“元芳,你怎么看”。但無論是以實績還是以段子名垂后世,狄仁杰當之無愧為公元七世紀武周時期的第一重臣,即便知名度是來自誤讀。
文/啟凌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