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人人皆會寫詩,帝王會寫,如唐太宗的“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和尚會寫詩,如僧皎然的“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兒童會寫詩,七歲的駱賓王寫下《詠鵝》詩:
鵝、鵝、鵝,曲項(xiàng)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被譽(yù)為神童,一時傳為佳話。在唐代,像駱賓王這樣的“神童”不只一個。
《全唐詩》里記載了一首《送兄》詩,是一個七歲的女孩,當(dāng)著武則天的面寫出來的,真摯動人,后世學(xué)者贊賞不絕。
《 送 兄 》
七歲女
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yīng)聲而就。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這首詩見于《全唐詩》,詩前有一個小序,寫武則天召見她,讓她寫一首送別兄長的詩,女孩子應(yīng)聲而答,寫出了這首詩。
詩中,雖然只有短短20個字,卻十分誠摯感人。
看下這首詩的翻譯。
哥哥要上路了,天邊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離別的亭子旁邊,樹葉飄落,稀稀疏疏。
看那天上的大雁,排成一行,飛向遠(yuǎn)方。可憐我們兄妹,卻不能像大雁一樣,一起歸去。
南朝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這首七歲女孩寫的離別詩,語句簡單,明白如話,意境高妙。
后世許多學(xué)者,對這首詩贊譽(yù)有加。
明·高棅《增訂評注唐詩正聲》:何物女子,有此典雅!
清·劉宏煦《唐詩真趣編》:自然中饒氣骨。當(dāng)下應(yīng)聲而成,真大奇事。“不作一行歸”者,惟其為女子,不得與兄同去也,是之謂切。
眾人齊夸這首詩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前兩句托物起興,不直接寫離別,而是渲染離別的環(huán)境和氛圍。
“別路”、“離亭”點(diǎn)明地點(diǎn),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鋪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云初起”,在此處,即是景語為情語,一語雙關(guān),亦指心中“愁云初起”。“葉正稀”,點(diǎn)明秋天季節(jié)的同時,還有一絲蕭瑟、落寞之感,也十分符合離別的氛圍和情緒。
前兩句可看作是鋪墊,讀完這兩句,離懷愁緒郁結(jié)在心,似乎在等待著離別的時刻。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前兩句用景塑造了悲愁的氛圍,接下來,作者從景轉(zhuǎn)到情,巧妙而自然。
還是寫景,作者將鏡頭對準(zhǔn)天上的大雁,看著天空上的大雁,排成一行,一起歸去。而我們兄妹卻連大雁都不如,不能一同歸去。
這個轉(zhuǎn)折自然而貼切,在詩詞中,“雁”也有送別之意。
這一句將感情上升到了一個相當(dāng)高的層面,送行的同時,還有對人生的概嘆。人總是由離別而感慨人生聚散,耐人尋味。
整首詩的景語皆情語,“離亭”、“別路”、“葉正稀”、“雁”將全詩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畫面。意境深遠(yuǎn),空間開闊,且滿目皆蕭然,滿腔皆哀傷,滿腹皆愁緒,實(shí)在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妙之處。
短短的20個字,如泣如訴,濃濃情誼,盡在其中;語言簡樸,意境高妙,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人們感動于這首詩,欽佩它的作者,可是,歷史上,作者的真名實(shí)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無從考證,唯能全憑《全唐詩》注解了。
《全唐詩》寫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yīng)聲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斷,詩人是南海人,此詩出自唐武則天時代。
無名的女孩子,留下一首動人的詩篇,不知道當(dāng)時武則天聽了,是否也為她的才華感動。
我也喜歡讀這首詩,特別是最后兩句,“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不只離別,世間許多事都不能如人所愿。
于是,人們抱著這些悲傷的詩句,喟嘆人生,時間久了,我們會明白。遺憾,也是人生的一種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