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商業思維的本質
看到一些業務團隊的崛起,感覺自己內核不夠穩,隨時被替代的感覺,這是之前我的小伙伴發給你我一段內容。在職場的發展過程中,本質上是通過自己所在的崗位,用必要的勞動時間作為成本,換取公司的勞動薪酬。
這個互相交換過程,就明確體現了商業的本質:交易
內核不夠穩,可替代性強的核心,可理解為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競爭力則是我們在職場進行價值交換的核心。
明確商業思維的本質后,無論無論你是職場工作,亦或者屬于自由職業者,再或者自己去創業,我覺得商業思維的多數內容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該會有些幫助。
商業思維究竟是什么?它為何如此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培養這種思維方式?
一、商業思維的底層邏輯:價值交換
商業思維的核心在于理解并實踐"價值交換"這一基本邏輯。
人類社會的進步史,本質上就是一部交換效率不斷提升的歷史。
從最初的物物交換,到貨幣的出現,再到現代復雜的金融體系,交換的形式不斷演變,但其本質從未改變:用自己創造的價值換取他人創造的價值。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理論,正是對這種自發交換秩序的最佳詮釋。
當每個個體都致力于最大化自身利益時,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整個社會的福利反而得到了提升。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揭示了商業思維的第一性原則:可持續的商業關系必須建立在雙方都獲得價值的基礎上。
回到我們身邊,我們理解商業思維的更多的會基于商業模式進行思考,我舉個例子:
小明作為一個美術老師,在她們本地開了一家少兒繪畫的培訓班,通過系統的提供少兒美術知識,培養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明自己創造的少兒美術教學,來換取家長通過工作得到的RMB
家長希望自己的小朋友能獲得較好的藝術創作能力以及想象力,小明則獲得了家長支付的的RMB。
產品服務則是少兒美術培訓的課程,顧客流量則是家長以及小朋友,變現交付則是講這個課程,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企業如何賺錢的系統設計”,而商業思維是“如何持續創造價值的思考方式”。前者是靜態的路徑,后者是動態的能力。
二、商業思維的四大核心維度
1、用戶死角
傳統思維往往從自身能力出發,思考"我能做什么"。而商業思維則首先關注"用戶需要什么"。
這種視角的轉變看似簡單,實則是認知上的重大飛躍。
喬布斯名言:人們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直到你展示給他們看。這句話常被誤解為忽視用戶需求,實則相反。
蘋果的成功恰恰源于對用戶潛在需求的深刻洞察。用戶可能無法準確表達需要一款iPhone,但他們確實需要更便捷、更優雅的移動計算體驗。
基于視角的不同,有一點非常核心:培養用戶視角
你可以直接上到一線,真實觀察和感受用戶行為
你可以在后臺看到用戶未滿足的"痛點"而非表面訴求
你可以區分用戶的"需要"(needs)和"想要"(wants)
基于用戶視角的深度洞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培養用戶思維。
2、系統思考
商業系統如同生態系統,各個要素相互關聯、彼此影響。
線性思維只能看到表面的因果關系,而系統思考則能洞察深層的互動模式。
怎么理解,我舉個例子,這個例子也是團隊正在發生的事,背景為:當我們團隊遇到數據下降時
線性思維的反應往往是直觀且迅速的:
具體現象,直接原因,針對性解決。
例如:本周用戶活躍度下降20%。因為上周推送的營銷內容質量差,用戶不感興趣。解決方式為:緊急優化推送文案,或更換運營人員。
這種思維像打地鼠,解決表面問題后,數據可能短暫回升,但類似問題會反復出現。比如:下次換的文案依然無效
系統思維會將數據下降視為多重因素互動的產物,
例如:是推送內容質量差嗎?還是市場競品近期增加了活動補貼力度?亦或者內部跨部門協作效率低,導致內容審核延遲?
還是用戶需求已從“價格敏感”轉向“服務體驗”,但團隊未察覺。
解決問題為:優化推送內容,這個為短期策略,而長期策略為:建立競品動態監測機制,重構跨部門協作流程,減少審核延遲,最后定期開展用戶需求調研,動態調整策略。
系統思維會通過數據下降,發現團隊在市場敏感度、協作模式、用戶洞察上的系統性短板。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強調:"系統思考是看見整體的一項修煉,它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事件,看見變化形態而非靜態快照。"
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統思考能力?
你可以繪制系統循環圖,明確各要素間的增強/調節關系
你可以關注延遲效應,因為原因和結果在時間上可能不連續
你可以尋找模式而非單一事件
3、成本意識
商業思維中的成本概念遠超財務會計范疇,它包含:
機會成本:選擇A意味著放棄B的潛在收益
時間成本:時間是最不可再生的資源
注意力成本:在信息過載時代尤為珍貴
情感成本:決策帶來的心理影響
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成本意識占據核心位置:"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真正的商業思維者不僅關注顯性成本,更警惕各種隱性成本。
雖然多數時候我們核心關注的為顯性成本,例如能掙多少,但是又一些內容往往在我們看不到的一面。因為能看見的成本,只要基本的數學沒問題,那么大概就能得出結論。
多數影響我們的事隱形成本的,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的成本意識?
建立決策清單,系統評估各類成本,核心是基本的會計常識。
其次就是量化非貨幣成本,舉個例子:一小時會議相當于多少錢的機會成本?
你也可以定期進行成本審計,識別"習慣性浪費"
4、迭代思維
我很早之前就說過,在初期階段最好是摒棄完美主義。但是這個完美主義是存在階段性的。
傳統思維追求"一擊必中"的完美方案,商業思維則接受"持續迭代"的現實路徑。在不確定環境中,等待完美方案往往意味著錯過機會窗口。
我舉個例子,我們之前的團隊在剛開始是非常一般的。但是基于一些方法的積累以及迭代后。團隊逐漸變強起來。這里的強主要是同之前進行對比。
在《精益創業》中,"構建-測量-學習"循環,真事迭代思維的典型應用。
MVP(最小可行產品)策略允許企業以最低成本快速驗證假設,然后基于反饋持續優化。
而在多數項目實操過程中,你可以將大目標分解為可測試的小假設,小目標可以了,快速建立快速反饋機制,及時失敗了,你也要區分"失敗"與"有價值的學習"
三、商業思維的認知陷阱
即使最精明的商業頭腦也可能落入以下思維陷阱:
1、沉沒成本謬誤
人類傾向于繼續投入資源到已經失敗的項目中,僅僅因為已經投入了很多。商業思維要求我們承認過去的決策錯誤,基于當前信息而非歷史投入做決策。
例如之前我們團隊進行持續在寫一個小程序,但是已經交付了名稱重復費用,只能短期轉型太強。
2、確認偏誤
我們傾向于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忽視反面證據。商業思維需要主動尋找否定性證據,壓力測試自己的假設。
3、過度簡化復雜問題
商業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簡單因果解釋往往具有誤導性。成熟的商業思維者能夠:與復雜性共處。在模糊中做出最佳判斷。
四、商業思維的日常訓練方法
商業思維不是天賦,而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培養的能力。以下是幾種有效的訓練方法:
1. 商業模式畫布練習
使用開發的商業模式畫布,定期分析不同企業的價值主張、客戶關系、收入流等要素。這種結構化思考工具可以快速提升你自己的商業洞察力。
2、決策日志
記錄重要商業決策時的思考過程、依據和預期結果,事后與實際結果對比。這種決策的數量還不如我干直播。
3、逆向思維訓練
定期問自己:"如果我想毀掉這個業務,我會怎么做?"這種逆向思考往往能發現潛在風險和隱藏機會。
4. 跨學科學習
商業問題本質上是人類行為問題,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視角能提供意想不到的洞察。
查理·芒格:推崇的"多元思維模型"正是這種方法的典范。
五、商業思維的社會價值
真正的商業思維不僅創造經濟價值,更能推動社會進步。當企業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商業機會時,往往能實現雙贏:
特斯拉通過推動電動汽車普及,既建立商業帝國,又促進能源轉型
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戰略,既拓展市場,又助力鄉村振興
商業思維最高級的體現:組織成功與社會進步的同頻共振。
最后:
商業思維是一種生活方式
商業思維的本質,是一種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方式,一種在資源約束下創造價值的思考框架。
它不僅是企業家的專屬工具,也是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素養。
從早晨選擇通勤路線,到工作中優化流程系統再到個人職業規呀,商業思維無處不在。
當我們以商業視角觀察世界時,會發現生活中充滿了未被發現的效率和價值創造機會。
最好的管理不是讓人服從,而是讓人自主。"同樣,最好的商業思維不是精于算計,而是通過創造價值實現自我價值。
這個意義上,培養商業思維不僅是職業發展的需要,更是一種生活智慧的修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