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某甲、吳某乙系一家保健按摩中心的經營者,為擴大客源,吳某甲向某醫院產科主管護師韋某提出,由韋某提供產婦信息,并承諾每發展一名客戶就給韋某50元或60元報酬,若客戶后續辦卡消費則另外向韋某支付10%的提成。截至案發,韋某向吳某甲、吳某乙出售包括產婦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分娩日期、分娩方式等在內的產婦健康生理信息500多條。
(5月6日《法治日報》4版)
這里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近日,山東孕婦劉麗(化名)突然收到一條加“好友”申請:“××月子中心,為您提供專業產后服務。”她心頭一緊——幾天前,她剛在當地一家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做完產檢,并且此前從未在任何機構留下孕產信息。劉麗立即撥打12345投訴。次日,醫院客服聯系她:“可能是××月子中心冒用醫院名義進行推銷。”工作人員坦言,這類事件“并非第一次發生”,醫院承諾徹查此事,并希望劉麗配合取證追責。
劉麗的遭遇并非個例。近年來,從明星病歷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診記錄被販賣,醫療信息泄露儼然形成一條成熟的黑色產業鏈。當新生兒家庭剛經歷喜悅時刻,騷擾電話便接踵而至,推銷奶粉、早教課程甚至非法集資項目,使得本應溫馨的家庭生活陷入信息騷擾。“50元產婦信息交易案”猶如一道黑色閃電,刺破了醫療信息保護的脆弱防線。
產婦信息被泄露,首先出賣的良心。在這條黑色產業鏈中,醫療機構內部人員與外部商家形成精密的利益共同體。醫院本來是最該保護患者信息的地方,而當這些信息被拿來交易的時候,這是何等的沒有了良心?既不符合醫德的規范,也不符合做人的底線,更是突破了法律的紅線。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產婦信息的泄露,也不僅是出賣了良心的問題。我們在感嘆“哪來的天膽”的同時,需要看清楚一個問題:產婦信息被泄露的背后,實際上是巨大的管理漏洞,“天膽”長在了“漏洞”里!
產婦信息管理的漏洞,既有“醫院內鬼”的“近水樓臺先得月”,還有因為管理不善的“黑客通過技術破解獲取信息”。在這個灰色的利益鏈條上,既有信息倒賣的“批發商”,也有從中漁利的“中間商”,亦有精準推銷的“獲利商”。
產婦信息50元交易的黑幕,折射出社會治理中技術防線與人倫道德的雙重失守。唯有建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保護體系,完善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才能真正筑牢個人信息安全的防線,守護社會良知不被技術異化。當醫療機構回歸治病救人的初心,當每個公民的信息都得到應有尊重,這樣的黑色交易自然無處遁形。產婦信息,豈能成為不法人員手里的“商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