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22日,河北淶源縣上空陰云密布,聶榮臻主持召開了晉察冀軍區會議。
會議開始后,聶帥檢討總結了過去這三個月,軍區先后在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失利的經驗教訓。聶帥在會上說,張家口是個包袱,現在甩掉了,可以輕裝上陣了。
聶帥的講話讓大家一頭霧水,可礙于聶帥是軍區軍政長官,誰也不敢說話,一時間會場鴉雀無聲。忽然,二縱司令員郭天民站了起來,情緒激動,直指軍區的三大失誤。
郭天民外號“郭大炮”,言辭犀利,話里話外都是沖著聶帥去的。他的發言,令在場干部無比震驚,好脾氣的聶帥不愿當場發火,拂袖而去。
郭天民頂撞聶帥,造成的結果是被撤職,沒了去處。那么,郭天民為何如此生氣?他在會場說了什么?他的職務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郭天民,湖北黃安人,1905年出生。
郭天民的祖上是唐朝大將郭子儀,不過歷經千年變遷,郭天民家早已窮得叮當響。話說回來,郭天民繼承了祖上英勇好戰的基因,性情剛烈,看不慣世間不平事,尤其憎恨地主欺壓百姓。
郭天民是黃埔畢業的高材生,受革命浪潮影響參加了紅軍。參加紅軍之初,郭天民一心想打勝仗,每每帶頭沖鋒。有戰士膽小怯陣或臨陣逃跑,郭天民脾氣暴躁,輕則痛罵重則體罰,有時候打得還挺狠。
古田會議上,郭天民坐在臺下,聆聽毛主席關于反封建、反軍閥主義的講話。毛主席講話完畢,看到臺下的郭天民,批評他說:“戰士們說你是‘郭鐵匠’哩!”
郭天民知道毛主席批評他體罰戰士,瞬間羞紅了臉。他當著大家的面保證:“我改!”
郭天民嫉惡如仇,有時會犯錯誤,但在大事上絕不含糊。第三次反“圍剿”后,隨著博古、李德的到來,毛主席被剝奪軍事指揮權。時任江西省軍區參謀長的郭天民很生氣,說:“江西軍區的發展,離不開毛主席的主張,我們不該反對正確的東西。”
郭天民仗義執言,結果自己也丟了官,到紅軍大學當學員去了。上司讓他寫檢查,他一字不寫,只在日記中寫道:堅持錯誤,拒絕檢查。
長征路上,郭天民是紅9軍團參謀長,川北會師后隨左路軍行進。張國燾企圖另立中央,郭天民堅決反對,說:“中央不是北上了嗎,怎么還要一個中央?”
郭天民又被撤職了,到紅軍大學當教育長。張國燾不肯放過他,羅列了一些罪名,企圖將他處決。朱老總及時出面,說:“郭天民能打仗,聞名全軍,你殺了他,對將士們不好交代。”
張國燾這才作罷。
1937年抗戰全面打響后,郭天民奔赴晉察冀抗日前線,先擔任軍區副參謀長,協助聶榮臻工作。后來他又執掌一線部隊,擔任第二軍分區司令員、二縱司令員。
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開始談判,其中達成的協議便是裁軍事宜。按照雙方約定,國軍縮編為90個師,解放軍縮編為18個師。
蔣介石一心發動內戰,自然不肯縮減部隊。在他的授意下,國軍中央軍縮編為整編師,雖然降了一級,但人數沒有減少,甚至還在大規模招兵買馬、強拉壯丁。
我方也識破了蔣介石的伎倆,在尊重協議的前提下取了個巧。比如粟裕執掌的華中野戰軍,粟裕不相信國民黨,不僅不裁軍,同時還在招兵。
其他軍區首長也留了個心眼,陜甘寧只裁掉兩個旅部,李先念的中原軍區裁撤一個旅。大家都很警惕,隨時應對戰事的發生。
唯獨晉察冀軍區是個例外。聶帥相信真和平,嚴格執行協議規定,只保留4個縱隊。短短三個月時間里,隸屬于晉察冀軍區的部隊就從32萬人縮減到20萬,能動用的野戰部隊更是只有5萬人。
后來聶帥回憶說,自己當時對局勢的判斷過于樂觀了。當然也有不樂觀的人,比如二縱司令員郭天民。郭天民給聶帥提意見沒有得到反饋,于是采用瞞報的手段,保留了1萬多老兵。這樣一來,二縱成為四支縱隊里兵員最多、實力最強的。
兵力單薄的晉察冀野戰軍,在與傅作義的交鋒中接連遭遇失敗,野戰軍攻打大同未果,還丟了華北重地張家口。這兩場敗仗讓軍區軍民備受打擊,矛盾也很快激化了。
1946年10月,聶帥在淶源主持軍區會議,說張家口丟了也好,甩掉了一個包袱。郭天民反對這種說法,當著聶帥和其他領導的面,直指軍區的三大失誤。
郭天民提出的這三點,分別是軍區盲目樂觀,對戰爭準備不足;大量裁減兵員,導致戰斗力不足;過于輕敵,對傅作義的威脅視而不見。
郭天民為什么這么生氣,以至于不給聶帥一點面子呢?原因是郭天民太心痛了,張家口是他接收的,又在他手上丟了。
抗戰勝利后,郭天民爭分奪秒,先國軍一步接收張家口。他打開日軍留下的倉庫,發現里面物資眾多, 不由感慨如果國軍先進城,后果難料。
1946年9月29日,國軍從兩個方向進攻張家口,郭天民的二縱是正面防御部隊。面對敵人的兩個軍,二縱打得很頑強,在懷來前線堅守了14天,郭天民還獲得“郭銅墻”的稱號。不過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再加上傅作義的確用兵如神,張家口還是丟了。
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張家口,一夜之間回到解放軍,郭天民的憤怒可想而知。他在軍區會議上指責上級,也是想發泄一下自己的怨氣。
郭天民話說得很重,也因此被撤職,不僅卸任二縱司令,兼任的政委、冀察軍區司令員的職務也一起被撤。接下來是“三家分晉”,郭天民的職務分別被楊得志、李志民、鄭維山取代。
一時間郭天民沒了去處,苦惱不已。1947年春,朱老總到晉察冀視察工作,郭天民抓住了救命稻草,跑到朱老總那里訴苦。
郭天民在江西當紅軍時,朱老總是看著他成長的,深知他的脾氣。郭天民頂撞一事,朱老總也有耳聞,為此詫異不已。這次郭天民來訪,朱老總狠狠批評了他,說你發火也要分場合、分時候,逞口舌之快只是匹夫之勇。
郭天民和領導鬧掰,晉察冀軍區是待不下去了,可這樣的人才不能不用,把他安排在哪里呢?當時正好楊得志被留了下來,擔任二縱司令員,朱老總想了想,調郭天民到劉鄧大軍,算是一次對調。
郭天民迫不及待,立馬南下了。
雖說是對調,但郭天民畢竟是“戴罪之身”,不可能立刻讓他上前線。而且他這個脾氣,和多位軍事主官合不來。于是劉鄧首長商量后,讓他出任晉冀魯豫解放軍副參謀長。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郭天民和王樹聲一起到鄂豫邊重建根據地去了。后來二人一正一副,王樹聲是軍分區司令,郭天民是副司令。
可郭天民還不滿意,鄂豫邊打不了打仗,他一心想到野戰部隊去。事情匯報到野司,劉伯承司令員大手一揮,說:“讓他到4縱去,讓陳賡管管這個刺頭!”
劉帥之所以如此考慮,是因為陳賡與郭天民交情不淺。陳賡是黃埔一期生,郭天民是六期,陳賡是他的老學長,資歷、戰功都壓過他不止一頭。
另外,陳賡是全軍著名的“好人”,性格爽朗為人和善,沒有跟他合不來的。郭天民這個暴脾氣,正好讓陳賡治一治。
還有,4縱雖然隸屬于中野,其實相當于一個獨立縱隊,戰斗力在中野最強。郭天民想打仗,4縱是最好的去處。
就這樣,郭天民給陳賡當了副手,后任第4兵團副司令員。郭天民歸于陳賡麾下,脾氣好了不少,當然不代表他不惹事了。
1949年11月,4兵團南下追擊白崇禧集團,一路打到廣西。可林總發來急電,要求4兵團北上與四野形成合力,殲滅魯道源兵團。
郭天民是個急性子,草擬了一份電報,措辭激烈,反對4兵團北上。還是陳賡勸住了他,說:“你這稿子完全是批評性的,還是由我來寫吧,用建議的語氣寫。”
廣西戰役后,郭天民又擬了一份追責電報,追究13軍一名干部不顧兵團命令,擅自掉頭攻打廉江的行為。
這時又是陳賡出面了,說:“我們也不知道白崇禧會有這一手,既然打了勝仗,就別打擊別人的積極性嘛!”
有人說郭天民脾氣大,不好團結,只有陳賡能管他。陳賡不以為然,說這個人心直口快,有啥說啥,很好團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