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黃疸這一病癥,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從臨床角度出發,黃疸實際上就是一種因受濕熱疫毒等外邪的侵襲,而導致濕濁阻滯,脾胃肝膽功能失調,體內的膽液不能沿著常規通道流經,而是隨著血液泛濫,最終以目黃、身黃、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肝膽病。
在中醫看來,黃疸病癥還有著陽黃和陰黃之分,對于黃疸陽黃的患者來說,除了一身面目俱黃外,同時還伴有發熱、無汗或者頭部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部微微脹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以及脈象沉數或滑數有力等癥狀。
而大家在生活中若是出現了以上這些癥狀,或可以用古代的這一劑經典藥方來加以緩解,此方就是醫圣張仲景收錄在《傷寒論》中的茵陳蒿湯,此方是治療黃疸陽黃的代表方劑,一以來來都備受醫家喜愛。
張仲景認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濕從熱化,便會導致陽黃的出現,而濕從寒化則為陰黃。由于此病癥患者的體內濕熱瘀滯,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浸漬皮膚,所以患者的一身面目才會均呈黃色,并且顏色鮮明,而且體內的濕熱壅滯,還會導致氣機失常,進而引發腹部微滿、惡心嘔吐、大便不爽甚至秘結等病。
若是體內的熱邪不能外散,濕氣又不能下泄,那么就會導致無汗或者頭部出汗、小便不利;濕熱內郁,津液不化,則會口腔作渴。同時,患者若是出現了發熱、舌苔黃膩以及脈象異常癥狀,則均是說明體內有濕熱病癥,此時往往需要清熱利濕、化瘀通滯,導邪外出。
而茵陳蒿湯的藥物配伍很簡單,僅用到了3味中藥,分別是茵陳、梔子以及大黃,雖然藥方簡單,但卻藥效顯著,利濕和泄熱同用,通腑和逐瘀并行,以清利為主。該方劑重用茵陳蒿,由于本藥苦寒降泄,善于清利脾胃肝膽濕熱,因此是治療黃疸的要藥;梔子泄熱降火,清利三焦,可以促使濕熱病邪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大黃可瀉熱通便,泄熱逐瘀,讓濕熱隨著大便而下。三藥合用,以利濕和泄熱相伍,使得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濕熱得行,郁熱得下,則黃疸自退。
即便是到了當代,這個方劑在臨床上仍然得到了廣泛運用,主要適用于因急性黃疸肝炎、膽囊炎等引起的黃疸病癥的治療,不過,由于本藥方中的諸多藥物都具有寒涼藥性,因此,對于濕熱內蘊,因寒濕所引起的黃疸患者來說則并不適用,而在使用本方劑之前,大家也要掌握自己的具體病況,以免因錯誤用藥而導致不良后果。
而黃疸患者除了要接受藥物治療外,做到精神調整、飲食有節以及起居有常,均能對疾病的治療發揮重要的作用,平日里不要因為病癥的顯現而表現得憂慮不安,顧慮過重,這樣反而可能會加速病情的發展,對于陽黃的患者來說,飲食方面更適合吃一些軟食,這樣會更有助于補脾緩肝,同時還要注意忌酒水以及辛辣、油膩的食物。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