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說: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翻譯過來就是:
宇宙間的自然之氣,本應清澄、純凈而光明。它蘊含生生不息的能量,因此不會衰敗消亡。
若天體的運行失去光明(如晝夜失衡),邪氣便會侵入人體的孔竅,導致陽氣閉塞不通;
地氣若渾濁上逆(如霧霾彌漫),則云露無法凝結降下。
天地之氣若不能正常交合(如極端氣候頻發),萬物便失去滋養,名貴樹木也將枯萎。
當污濁之氣無法消散、風雨失調、甘露不降時,草木會枯槁衰?。?/p>
若狂風暴雨頻繁侵襲,四季時序混亂,背離自然規律,生命便會中途夭折。
唯有順應天道的圣人,能保持身體無病、萬物和諧、生命力永不枯竭。
我想,如果結合古代醫家的見解,會更容易理解這段話的涵義:
唐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提出“天人相應”的核心觀點,認為人體陽氣如同天象,需“清凈光明”才能抵御外邪。其名句“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成為后世養生圭臬。
明代張介賓《類經》將“天地四時不相?!迸c人體臟腑功能衰退相聯系,強調“養生之道,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被奉為防病要訣。
生態學角度認為,
“菀槁不榮”暗喻現代人因環境污染、作息紊亂導致的亞健康狀態,提出“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需共振和諧”。
徐老師表示,這段話是古人版的‘生態危機預警’?,F代人熬夜刷手機(天明則日月不明)、吃冷飲吹空調(地氣冒明),就是在制造‘邪害空竅’的體質!
有位知乎網友說,所謂“白露不下”,對應現代人津液虧虛。天天喝奶茶看似補水,實則高糖傷脾,還不如學古人“吞津叩齒”生發自身甘露。
更有的說,
“別以為‘賊風’只是穿堂風!職場PUA、焦慮內耗才是真正的‘賊風數至’,傷人元氣于無形。”
如果把這段話用在現代人的身上,那真是誰是誰知道!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凌晨兩點還在追劇,第二天頭昏腦漲、口腔潰瘍?這正是“陽氣閉塞”的典型表現。
如同手機需要充電,人體陽氣在子時(23:00-1:00)最需潛藏修復。
試著連續一周早睡,你會發現痘痘減少、情緒穩定,這就是“清凈光明”的力量。
還有,
盛夏辦公室冷氣開到18℃,表面涼爽,實則導致“地氣(脾胃)不升”。
很多人出現腹瀉、姨媽痛,正是寒濕內侵的征兆。
建議穿長襪護住三陰交穴,午休時曬背15分鐘,模擬古人“接地氣”養生法。
不止這些,
同事甩鍋、孩子哭鬧時,你是否感覺“氣血上涌”?這種應激反應就是“惡氣不發”。
試試《內經》的“恬惔虛無”法:深呼吸7次,默念“不爭不辯”,像處理臺風預警一樣對待情緒風暴。
另外,
奶茶代水、外賣重口味,看似解渴實則耗損脾胃(云霧不精)。
廣東阿婆們的養生秘訣值得借鑒:晨起含化桂圓干生津,飯前喝小碗米湯,用“土辦法”喚醒身體自產“白露”。
所以說,
《黃帝內經》這段看似晦澀的文字,實則是穿越千年的健康使用說明書。
當我們把“天地四時”替換為“作息節律”,將“賊風暴雨”對應“壓力內耗”,就能發現:真正的養生不在昂貴的補品,而在“從之”——順應晨昏、飲食、情緒的自然之道。
正如網友所言:“最好的醫院是廚房,最好的醫生是自己?!?/p>
聲明:以上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