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第41次南極考察的“雪龍2”號4月28日結束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港的??垦a給,一路往北踏上回程,預計6月返回上海。本次考察期間,“雪龍2”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來自9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共同完成我國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務。
總臺央視記者 王楠:“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經過了一個星期的航行后,我們穿過西風帶,來到了位于南緯74度附近的第一個站位?,F在,南極已經進入秋季,南大洋的海面大部分已經被冰雪覆蓋。現在的時間是晚上7點,室外溫度在零下18攝氏度。在艉甲板,隊員們將進行中層魚拖網、磷蝦拖網、浮標布放等工作。
今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根據作業計劃,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開展綜合調查,聚焦秋季南大洋,也就是“黑暗季節”生態系統過程和碳埋藏等科學問題,將重點研究在沒有陽光、缺乏食物、大部分海面被海冰覆蓋的情況下,磷蝦等南極生物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等問題。
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為什么選擇羅斯海?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首席科學家 何劍鋒:我們主要是選擇了三個區域,
- 第一個是淺灘的區域,它生物多樣性就會比較豐富。
- 第二個區域,就在我們秦嶺站東側的特拉諾瓦灣的冰間湖區,沒有被冰所覆蓋的,它的生物量是會比較豐富的,并且,因為有結冰,有深對流形成,表層的碳才會帶到底部形成碳埋藏的一個過程。
- 第三個區域,是在羅斯海的西海岸出流的區域,大磷蝦的生物量是非常豐富,它也是一個重要的生態熱點區域。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對于南大洋夏季之外其他季節的調查資料極為匱乏,所以實際上人們無法對企鵝等高營養級生物如何生存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認知。在南極,羅斯海是傳統的歷史調查海域,也是南極邊緣海研究的熱點之一,更是南極底層水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資源的富集區。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首席科學家顧問 周朦:底層水是驅動全球溫鹽環流的一個主要的機制,從南極到北極,到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底層水,都是和我們南極的底層水相關,底層水生成的兩個主要區域,一個在威德爾海,一個在羅斯海。影響氣候變化特別重大。而且羅斯海有很多的生物資源,它是在整個南大洋里面生產力最高的區域之一。所以說羅斯海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我國首次啟動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這次科考得到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等國家和地區資深科學家的積極響應。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首席科學家助理 曹叔楠:在秋季,大多數國家都已經結束了自己的考察任務,在這樣一個季節,南極科考其實是基本上沒有的,現場調查的數據是空白,所以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是很興奮的。9個國家12名外籍的科考人員來加入,也是我國極地考察歷史當中參加的國家最多的一個航次。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