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選拔制度在科舉創立之前基本以舉薦為主,這很好理解,也是合理和必然的,在知識不普及的時期,能選擇的基本就是有數的幾個圈子。
上古賢臣都是舉薦挖掘上來的,例如商湯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子牙,春秋時的管仲等等。
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就會形成世家的壟斷。不過當時戰亂頻仍,國與國之間都是提著腦袋死拼,大家推薦的都是真正的人才,誰也不敢枉法。例如秦朝律法嚴苛實行連坐,誰舉薦誰負責,舉薦的人也是戰戰兢兢。
漢朝統一之后承平日久,沒有了外部殘酷競爭,舉薦制的問題就出來了。東漢察舉制以"孝廉""秀才"之名選拔人才,實際成為了門閥世家的權力工具。
例如曹操舉孝廉出仕,但他是大太監曹嵩的義子,袁紹更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更。"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民謠揭示了這一制度性潰敗。
九品中正制將這種壟斷推向極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格局就此形成。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士族通過家學傳承與政治聯姻,形成長達數百年的權力壟斷。
東晉時期,士族子弟僅憑出身即可擔任清要官職,而寒門即便有才也只能充任濁官,這種階層固化最終在侯景之亂中遭到血腥清算。
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通過分科考試試圖打破門閥壟斷。這一改革徹底得罪了門閥世家,隋煬帝眾叛親離,最后覆亡,還被樹立成了昏君中的昏君。
唐代繼承了科舉制,武則天以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制衡門閥巨族。唐代科舉推行糊名謄錄、鎖院監考等制度保證公平,使"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成為可能,韓愈、柳宗元等寒門文豪借此崛起。
但科舉最后仍被"五姓七望"(崔、盧、鄭、王、李)利用家族優勢把控,最后落第秀才黃巢屠戮八百士族,“天街踏盡公卿骨”,用暴力摧毀了門閥根基。現在這被認為是黃巢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
這場起義的深層動因,正是寒門士子對門閥世家壟斷上升通道的致命反擊。
宋代完善謄錄制與殿試制度,使科舉公平性達到巔峰,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寒門名臣紛紛涌現。
因為科舉制度存在,大量人才被拔擢到重要位置,唐朝和宋朝在經濟和文化上都達到了一個巔峰。
宋徽宗當政后,認為傳統科舉過度依賴詩賦取士,導致士人沉迷文辭雕琢,缺乏經世能力 。蔡京等人隨之提出“鄉舉里選”的人才選拔體系,也就是不再考試,又要舉薦了。
1107年增設“八行科”,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為選拔標準 ,在1112年全面廢除了科舉,但天下隨之大亂,1121年又被迫恢復了科舉,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滅亡。
任何試圖繞過科舉的制度創新,終將因權力尋租和階層對抗而崩潰 。
明代開創了八股文的科舉創新,類似于現在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雖遭詬病,但其標準化評判成為了寒門的保護傘。張居正等庶族官僚得以憑硬實力上位。
想想發生在2020年的《生活在樹上》高考滿分作文事件,就知道評判標準化有多重要了。為什么數理化的學霸才是真正的學霸?就是因為數理化是標準化的東西,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而不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科舉制度下的階層跨越至少需要三代沉淀:第一代識字,第二代考取秀才改善家境,第三代方有可能沖擊進士。
康熙年間,有位廣東"百歲考生"黃章跋涉進京趕考,這透射出底層對科舉制度的極端信仰。
清朝連續發生了丁酉科場案(1657年),辛卯江南案(1711年),戊午科場案(1858年)。清朝統治者毫不手軟,用人頭滾滾來確??婆e公正。
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都是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
1905年,慈禧廢除了科舉,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亡了。有意思的是,廢除科舉正是袁世凱力陳的。
科舉的意義是給底層一個公平上升通道, 將優秀的人才選拔上來,而不是將這些優秀的人推向敵對面。
1952年,新中國成立后舉行了全國第一次統一高考,1952年高考被視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分界線,采取了“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標準化選拔體系,是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里程碑。高考也被公認為是最公平和最具含金量的人才選拔制度。
寒門士子與門閥世家持續千年的博弈,本質是知識分配權與權力支配權的博弈。從造紙術、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互聯網教育,技術革新一次次突破門閥世家對教育的壟斷。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門閥世家是在不斷潰敗的。
當有人指責高考高分低能的時候,就要當心舉薦制又要借尸還魂了, 而這幕后,就是門閥世家的垂死掙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