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谷移步換景(上)
文/王世輝
五一小長假,兩個孩子從北京回來,想要借機去桃花谷看看,好好放松地玩上一天,也以此調節一下在京城工作、生活而時刻繃緊的神經。孩子們的意愿,永遠是父母們的意愿——遍觀天下,這似乎是一條具有永恒屬性且很普適的規律。之于我們的家庭,這條規律同樣被奉行得精準無誤、溫馨無比。于是,一家人匆促收拾停當,說走就走,車輪飛速轉動著時間,轉動著我們急切的心情,直奔桃花谷而去。
桃花谷坐落在林州市境內,是太行大峽谷的主要組成部分,距離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很近,在“紅旗渠精神”的強烈光芒照耀之下,桃花谷這個原本就頗具詩情畫意的名字,愈加顯得詩情盎然、畫意十足。也許,正是因了這個緣由,早在多年前,桃花谷的名字就已暈染了我的心魂,一次一次觸發著我的探尋的欲望,只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客觀條件的限制,一直未能成行。現在,即將實現夙愿,了卻一筆心債,我自然倍覺感奮。
一路順暢,沒有遭遇設想中的交通擁堵,所以抵達目的地也幾乎是準點的,與導航系統的預報沒錯差多少時間。好的兆示,好的開頭,增添著旅程的愉悅。忽而,腦海間重又蹦跳起讀到過的那段描述桃花谷的文字:“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汩汩清流從不間斷。谷內奇峰突兀,峭拔雄壯,一條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水貫穿峽谷,溪水兩岸草藤垂掛,雜木叢林莽莽無際,隨山風涌動的綠潮似海水漫卷……”記不得這是哪位詩者的文筆了,但這描述所具象的美是深刻的,所激發的召喚是熱切的……
盡管我們抵達得挺早,但先于我們,更有許多早到者,人影幢幢,摩肩接踵。我在心里說,這樣也好,熱鬧,熱烈,可以驅散清寂,可以避免落寞。這也是我此行的一份訴求與一份旨歸。
穿過一條由藕荷色花朵罩頂布置的長廊,不消多大工夫,便迎來一叢叢氤氳漫漶的濃郁綠色——那是或高或矮的山樹共同完成的托舉與呈現。一座很有中原風味的牌坊,迎迓式地矗立,頂端橫幅書寫的“桃花谷”三枚大字,赫然豁然,閃耀跳蕩,映入我的眼簾,再次,幾乎在千分之一秒的短暫中,點燃了我內心的向往情愫。
一方巨石,上面鐫刻著文字,是關于桃花谷的概括介紹。摘其要,如下:桃花谷是一條谷中之谷,全長約4千米,海拔約800~1736米,高差近千米;風景秀麗,被稱為“愛情谷”;霧散云山變,花開鳥飛鳴,高山懸瀑落百丈,泉流潭水澄如鏡;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潭潭相連,構成了桃花谷山靈水秀的峽谷風韻;桃花谷內移步換景,景景相連,黃龍潭、飛龍峽瀑布、飛龍峽棧道、九連瀑、桃花洞等景點珠聯璧合,顯示出深峽藏秀的悠遠意境。
沿著游覽步道,前行不足半里,已到了琴臺。這是一方由石頭鋪展的空間,算不上開闊,但平坦整飭,一旁流水潺湲,嘩啦著細碎的響聲,另一旁綠樹掩映,投射著清新的籠罩,讓我感覺這是一個具有獨立性的所在。有一段傳說: 當年,姜子牙輔佐武王克紂,商亡周立,姜子牙功成身退,云游至五行山(太行山),為此處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于是,盤坐石上,架起琴臺琴案,彈奏起《高山流水》的樂曲來……斯人已去,難覓其影蹤,但寬大的“琴臺石”猶在,靜對著潺潺的流水,那清澈的水聲宛如古琴奏出的遺韻,在峽谷中美妙地回旋。
耳際回蕩著古琴的余韻,一轉身,便與桃花潭打了個照面。真的有點兒猝不及防的意味。桃花潭由上潭和下潭組成,其中下潭又稱黃龍潭,兩潭以瀑布相連,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大凡粗通文墨的人,到了這里,即能喚醒在心中沉睡的詩篇。此刻,我的腦海里便按捺不住地躍起了李白的語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知道,李白所吟詠的并非此桃花潭,但此桃花潭的確也以水深而聞名。登臨橫跨瀑水之間的仿生拱橋,可見潭水深幽,宛如鑲嵌在峽谷中的翡翠,讓人贊嘆連連。黃龍潭水面約2300平方米,一條從山中傾瀉而出的瀑布,在此沖開束縛,激蕩起淼淼的水霧,潭面經常可見七彩虹光。據介紹,如逢旱情,當地群眾常來此祈求黃龍降雨,當地人都說非常靈驗。
過了桃花潭,要攀越一條仿生棧道,名字很生動形象,叫步云棧道。此處原本無路,現在所看到的這條棧道最早建設于1980年代末期,全長360米,蜿蜒而上,仿佛正在步入云端。游人須貼石壁而行,膽量小者難免腿腳發軟。登臨棧道頂端,則可鳥瞰谷底風光——草木森森,水光粼粼……不自禁地,我又想起了偉人的詩句“無限風光在險峰”。棧道上,人挨人,肩摩肩,非一個“多”字所能概括,但大家遵守秩序,相互禮讓,倒是不見一點兒紊亂的跡象。
迤邐而行,又遇一掛瀑布,名曰瀉玉。此瀑布從山谷之間奔流而下,猶如萬斛珠璣滾落于斯,又似翠玉散落此間。現在正是水量豐沛季節,瀉玉瀑盡展“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磅礴,宏偉,壯觀,蕩滌肺腑。據說,在水量欠豐時候,此處亦有山澗小溪的優雅與靈動,亦有另一番詩情畫意。
桃花谷是一座“之”字形峽谷,迂回延伸而向前推進。停駐于瀉玉瀑小憩,稍作回味,便已對這種形狀有所領悟。借著小憩的機會,我問了百度,了解到了這種形狀的成因——主要是受本地發育的兩組呈“X”形交匯的垂直節理的控制,峽谷沿一組節理發育的部位便形成了“一線天”景觀,在兩組節理交匯的部位,則形成了相對較寬的“天井”。
沿著瀉玉瀑的石階攀越而上,不大一會兒工夫,已到了飛龍峽。這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峽谷水廊,旁側的版面上有文字介紹:峽谷寬度約6~15米,長度約300米。目觀所見,就像一條匍匐而行的巨龍。我設想了一幅置身谷底仰望的圖景:巖石斧削一般直立,峭壁高可千仞,感受到是習習涼風撲面,足以吹開心中的所有皺褶,撫平心中所有的凹凸。崖壁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張海先生題寫的“飛龍峽”三個大字,字字遒勁,入石幾分,書法藝術的力量,仿佛在攢聚,又仿佛在激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