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作者:涂玉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學部副主任醫師)
從一位外科醫生的角度,也說說“4+4”培養模式。
從設計的出發點來說,“4+4”是好事。國內醫學上的創新不多,跨學科思維的人才極缺,如果能從其它學科的人才中引進對醫學有發自內心愛好的人才,那數年以后醫學中的創新可能會有“大爆發”。在這方面,個人有深刻體會。
大約20年前,本人認為納米材料應用在醫藥領域,可能會發現更好的抗腫瘤藥物,于是買了一本厚厚的《納米技術手冊》自學,“啃”了不到20%,終因沒有相關知識的基礎,而且臨床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無法學下去,而放棄。數年前,我認為人工智能必將應用于醫療,買了一些編程等相關方面的書,艱苦自學,還是無法入門而放棄。如果大學就有相關專業基礎,后來在醫療過程中迸發的想法,可能就能實現。或者,如果我能有其它專業基礎,肯定會有更多的創新點。所以說,“4+4”出發點應該是很好的。
說到醫學,我們首先得明確一下醫學的范疇。醫學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有醫學工程、生物醫學、醫學經濟學、流行病學以及臨床醫學。不同的醫學領域有不同的需求。有更多醫學領域需要跨學科人才,比如醫學工程。如果能有醫學加計算機或物理或材料學的人才,可能會形成更多的醫療儀器設備的創新;如果有醫學加化學或生物或材料學的人才,可能他們能在生物醫學或藥物學領域大放異彩;如果有醫學加經濟學或哲學的人才,可能我們會在衛生管理、醫療保險等領域做得更好;至于醫學加設計的人才,也會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創新可能。
但是,有一個醫學領域是不一樣的,那就是臨床醫學。
其實,臨床醫學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門經驗科學。我們的臨床經驗,是千百年來人類對疾病認識和診療的繼承和發展。而一位臨床醫生,不管是內科醫生還是外科醫生,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積累足夠的臨床經驗,培養很好的臨床思維,才能成長為一位優秀的臨床醫生。
臨床醫生的優秀不是反映在學歷和論文上的。醫生的優秀是對醫學有熱情,對病人有悲憫之心,對工作有細心和耐心。“4+4”培養出來的醫學博士,在有限的時間里,既要打下扎實的醫學基礎,又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這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不是臨床醫學不需要跨學科人才,相反,臨床醫學也很需要跨學科人才,這樣就可以在臨床工作中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更多的創新。但在選拔和培養上,“4+4”不能急于求成。選拔上,應該是真心喜歡臨床醫學的人才,才可以按臨床醫學生培養。臨床醫學培養上,不能拔苗助長,醫學基礎必須牢靠掌握,臨床實習、規范化培訓不能省略或縮減。其實,大部分跨專業的學生,真正熱愛臨床醫學的不多,因為絕大部分熱愛臨床醫學者在高考時就選擇了醫學。在“4+4”的選拔上,更多的人可以不按臨床醫學生培養,可以按其它醫學領域培養,這樣可能真的能發揮“4+4”的最大效果。
希望“4+4”培養模式能真正促進醫學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