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手機行業跨界最瘋狂的廠商,小米在家電行業打出了赫赫威名,多個細分領域銷量、銷售額位居前列,小米商城也因此收獲了「小米雜貨鋪」的稱號,但小米并未滿足在家電行業取得的成績。
日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的目標是2030年進入中國市場空調行業前二,為此已完成全產品線布局和全棧自研,智能工廠今年即可投產。即將到來的空調行業旺季,小米也將傾力保障用戶的體驗。
(圖源:微博截圖)
2024年財報大會上,盧偉冰透露小米空調銷量位列國內第四,今年的目標是進入前三。能夠躋身前四的小米,在空調領域已是無可爭議的頭部廠商,但將進入前二的時間定在2030年,可見小米也深知更進一步的困難。但在小雷看來,即便小米留給自己的時間還有五年半,但想要超越美的、格力其中之一,依然難如登天。
跨行力壓一眾巨頭,小米空調還要更進一步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智能化仍在探索的階段,家電就已經成為了生活必需品。正因如此,國內家電行業巨頭個個底蘊雄厚,例如珠海格力成立于1985年,海爾成立于1984年,美的成立于1968年,每一家都擁有數十年的技術儲備。空調一直是這些企業的重點業務,其中格力電器更是七成以上收入來自空調業務。
小米能夠在2024年銷量位列行業第四,與諸多家電巨頭競爭,足以證明在行業的地位。盧偉冰曾表示,2024年小米家電業務增長超過50%,目標是202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而在家電業務營收的持續增長中,空調業務居功至偉。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空調出貨量超過了68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50%。
(圖源:小米)
2018年推出首款空調的小米,能夠在短短數年時間,成長為行業巨頭,主要原因在于小米品牌影響力和小米生態。雷軍被網友奉為「中國互聯網營銷鼻祖」,小米手機首款產品便引發了軒然大波,多代機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進入汽車行業后,憑借小米SU7一款車型,小米汽車便躍居造車新勢力銷量前列,令小鵬、蔚來等車企羨慕不已。
家電行業小米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飛速擴張,在智能電視、監控攝像頭、智能門鎖等細分領域均位列前五。將這些智能設備串聯起來,發揮更高價值的關鍵,就是小米智能生態。
小米的第一款空調,便打出了「互聯網空調」的旗號,接入手機、智能音箱后,可實現語音控制、遠程控制。的確,與美的、格力、海爾等老牌家電巨頭相比,小米在空調技術儲備方面有所落后,萬物互聯則是小米的優勢所在。其他家電巨頭的空調產品也可以實現萬物互聯,卻缺乏手機作為控制核心。
AI時代到來后,小米也將在AI領域的技術積累應用到了空調產品。以小米高端空調自然風Pro為例,該產品搭載的靈云智控引擎基于自研深度學習算法,搭配傳感器可實現疾速溫度控制、溫域上限控制、振動抑制等功能,能夠根據場景自行匹配運行模式,做到精準控溫和超強節能。
(圖源:小米)
當然,在AI空調方面小米的優勢并不大,美的、格力、海爾等品牌都在為空調加入AI功能,部分產品還接入了DeepSeek開發的大模型。
除了穩固優勢領域,小米空調也在積極開拓更多市場,一方面全價位段布局,另一方面則打入了中央空調市場,于今年2月17日推出了首款中央空調——米家中央空調Pro。
基于全價位、多品類的布局,以及小米在品牌影響力和智能生態方面的優勢,小米空調有望實現預期目標,今年全年銷量增長率超過50%,并進入行業前三。可在高速增長的背后,小米空調業務隱患重重。
補齊線下短板,小米空調才能持續高速發展
奧維云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空調線上市場份額高達11.8%,僅次于美的和格力,位列第三,整體銷量屈居第四的原因在于線下市場份額僅為0.08%。小米空調業務的第一個隱憂,就是線下市場布局不足。
空調行業線下門店不僅要承擔展出和銷售工作,還要負責產品的安裝、維修、質保等服務,重要性不言而喻。線下渠道不足的小米,難免出現因人手不夠,出現維修效率低下、服務令消費者不滿意的情況。
在各大平臺,小雷看到了多個吐槽小米空調維修服務的帖子,其中一位網友還遇到了被上門維修人員收取100元室外機清洗費,且淘寶額外收費的情況。
(圖源:百度截圖)
另外,小米空調僅提供六年質保,格力空調卻提供10年質保,并喊出了「真免費」的口號,空調出現任何質量問題都可以免費上門維修。
小米的第二個隱憂,則是對上游供應商的過度依賴。格力、美的等頭部企業推出的空調設備,核心零部件大多自研,小米卻以采購為主,最重要的壓縮機來自松下、美芝、海立三家廠商,產品也由長虹、松下等企業代工。
采購+代工模式的缺點在于產品生產成本更加難以控制,在空調行業深陷價格戰泥潭,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多次發聲反對價格戰無效的今天,對上游產業鏈的依賴有可能成為制約小米加劇價格戰的因素。
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問題,小米自然更加清楚,因而一直在嘗試補上短板。不過線下渠道需要長期布局與深耕,短時間內難以抹平差距。零部件和生產方面,小米則在嘗試通過自研自產與供應鏈解綁。盧偉冰的微博已確認,完成了全棧自研和全產品線布局,但在產能提上來之前,小米依然需要加緊與供應商合作。
海立股份報道稱,4月25日盧偉冰親自帶隊前往南昌海立工廠考察,雙方探討了針對空調業務的深度合作。由此可見,現階段小米空調依然需要依賴供應鏈。
(圖源:海立股份)
產能方面,盧偉冰強調空調智能工廠會在今年投產。不過一家工廠不足以支撐每年數百萬臺空調銷量,更何況小米空調依然保持著極高的增長率。未來新建空調工廠陸續落地后,小米空調才能逐漸從代工模式轉變為自主生產為主。
唯有真正實現全棧自研資產,小米才能強化性價比優勢,繼續通過薄利多銷與其他品牌競爭,并通過技術自研打造護城河,實現進入行業前二的目標。
小米距離空調市場第二到底還有多遠?
依靠小米品牌和雷軍營造聲勢,以性價比和小米生態為競爭力,是小米空調持續增長的關鍵,但這種模式不利于小米的長期發展。在價格戰的逼迫下,其他企業也會降價促銷,再加上國補及各種消費補貼蜂擁而至,小米空調的價格優勢被削弱。
智能生態方面,失去手機這一控制中樞對于其他空調企業確實有影響,但今天已不算太大。手機廠商中進入空調行業的企業其實只有小米一家,其他品牌都愿意與家電企業合作,基于家電廠商的智能家居產品豐富智能生態。例如小雷所使用的OPPO手機,智能家居App支持添加美的、格力等品牌的智能空調,也支持語音控制和遠程控制,體驗與小米手機搭配小米空調并無明顯差別。
(圖源:OPPO智能家居App截圖)
因此,小米需要通過技術實力、售后服務提高產品競爭力。然而小米與格力、美的等巨頭相比,畢竟底蘊淺薄,沖擊行業前二并非易事。
日前美的和格力就空調行業第一又展開了口角之爭,美的在財報中表示2024年空調線下市場份額為35.9%,線上市場份額為33.2%,均位列行業第一。格力則表示,2024年格力品牌家用空調線上零售額份額為25.40%,位居行業第一。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數年中,國內空調行業依然會處于格力與美的競爭第一的狀態。格力為產品接入DeepSeek,并推出董明珠健康家,將圍繞高端智能家電全方位布局,占據格力電器七成以上營收的空調業務,自然是品牌煥新升級的重點。美的則在通過AI、廚房空調、中央空調、全面風空調等布局,推動空調業務發展。
空調行業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在小米進步的同時,格力和美的也在加快發展的腳步。即便小米已在加速全棧自研和工廠建設,五年半時間進入行業前二依然希望渺茫。
小雷認為,技術自研和工廠建設都是循序漸進的工程,五年半時間不夠小米超越格力或美的中的一家,基于小米的品牌影響力,若在2030年左右擺脫對供應鏈的依賴,或許能夠在2035年之前進入國內空調銷量前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