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寧海人王保進
是最早系統性收藏古建筑的人。
20多年里,他一個人帶領工匠,
自費修復了120棟古建筑,
每一棟都是不可復制的中華之美。
王保進修復的部分古建筑內部
期間各種艱難、考驗,
王保進辭掉了自己的編制工作,
賣房、借錢,四處奔波,
最終在杭州西溪濕地,
建成了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向公眾開放。
王保進修復的60棟古建筑目前安置在杭州西溪濕地西區
“我認為中國古建筑的結構美
是獨一無二的。
它是立體的中國書法、中國畫,
是世世代代可以流傳下去的。”
我們來到杭州拜訪王保進的工作室——
一棟450m2的徽派古宅,
和他的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聽他娓娓道來他與古建筑幾十年的故事。
自述:王保進
編輯:朱玉茹
王保進的工作室,一棟450m2徽派古宅
我是1962年出生的,浙江寧海人,80年代考大學,從農村來到杭州。1998年,我愛人出國讀博士,我就想給自己的業余時間找點有意義的事情做,機緣巧合接觸到古建筑,至今已和它們朝夕相處了27年。
我自己的工作室也是一棟清早期古宅,比較典型的徽派建筑,從江西鄱陽湖邊搶救過來、重新修復,大概450m2。我十幾年就在這里,盡量按原來的生活狀態安排回去。
尊重西溪原本水鄉的模式,家門口就是水路,要坐船出去,所以前院一進來就能看到河埠頭。
轉過頭來,文人氣十足的磚雕門樓,馬頭墻一層層的飛檐翹角、起伏錯落,很有畫面感。
三個臺階進去,看到的是第一個天井,恢復了原來的四水歸堂。雨水落下來,下面有個水池,“肥水不往外流”,叮叮咚咚的聲音也很有趣,像雨簾一樣。
兩邊各放一個半圓桌,團圓的時候可以拼起來變成一個圓桌。
雕花細節
像這樣一棟房子,構件有幾千件,在倉庫花4-5個月修復,按原貌搭建起來也要半年以上,我很認真地把每個結構都重新修補、梳理了一遍。
每一個構建在中國古建筑里都是有名稱的,各個地區叫法略有差別。像這個房子,用了80根柱子支撐起來,也用了很多梁連接。扁的單邊的彎梁,也叫月梁,兩端呈弧形,中段微微上拱,用來承重、連接墻體或柱子。下面四個三角形的支撐物叫牛腿,上面兩排扇窗夜晚透光非常美。
到了二廳,規格更高,雕花也更復雜,尤其是過弄堂的這塊是點睛之處,最為用心,也叫“過弄方”。
雕的內容都取自中國的戲劇故事,還有像是松鼠吃葡萄、鯉魚跳龍門等畫面,暗合著很多中國傳統的吉祥寓意。
廳兩側還雕了一幅對聯,每塊板上的紋樣也別有用意:卍字紋,寓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蝙蝠紋,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象征幸福……
我們傳統四世同堂幾代人都住在一起,空間都留給公共區域,所以客廳很大在正中,兩側的房間很小,能擺下一張床的寬度就夠了。中國人接地氣大都住一樓,樓上是儲物空間,用梯子連接,梯子拿掉就相當于鎖上了。
我為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做了小幅改動,二廳的天井上做了玻璃頂,方便開空調、暖氣。兩側和后院一側開窗增加采光,也新設了樓梯,這樣二層也可以利用起來。
我們中國人對木頭一直是很癡迷的。80年代以前,中國農村80-90%的房子都是木結構的。它本來就有生命,是有溫度、是會呼吸的,經久散發的木香也很健康。
隨著改革開放,這些房子被現代的使用價值所拋棄,房子一旦沒人住,很快就壞掉了。由于現代化建設,有的就被挖掘機挖掉,有的拆下來當柴火。
存放收藏來的古建筑構件的工廠
1998年,下鄉看到一個房子正在拆,我很心疼,一沖動就把它買了下來。
我不是學建筑專業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修復回來,但就從這時候開始,自己從零學習,遍訪工匠,遍翻書查閱。
原來我有個編制的工作,后來也辭掉了,專心來做這個事情。租了一個廢棄的石礦,搭個毛竹棚,跟工匠們一起慢慢嘗試著把它搭起來,相當于我們拼拼圖一樣。
難的是有時候缺了一塊,我都不知道原來是什么樣子的,只能到當地去找其他類似的房子,用相同的舊材料修補回去。
匠人們在修復中
一棟古建筑,是十幾個工種的匠人集體創作的藝術品:泥瓦匠造地基、起磚墻、蓋瓦,門樓要雕磚、柱礎等石雕匠師傅;木匠又分結構部分的大木匠和做窗的小木匠,木雕匠;還有磚瓦匠、竹匠、鐵匠、銅匠……
我不會畫圖紙,就每天在現場,口頭指揮他們。到現在沒有任何編號,甚至沒見過原貌,我能把一棟古建筑給重新搭建回去。
很多工匠現在都失傳了,年輕人寧肯去送外賣都不愿意去學這個東西(盡管現在傳統工匠的收入已經很高),在我這里好多做了幾十年的老人,我一直陪他們,把他們送走。
一般人都會認為雕工越復雜價值越高,其實直到明清,古建筑才加入“雕花”的元素。我認為,中國古建筑最大的創造在于結構,它的結構美是獨一無二的。
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演變,從原始的木架加茅草,到唐宋形成科學的結構和“營造法式”,既科學又實用,既美觀又抗風、抗震。
它是立體的中國書法、中國畫。匠人們用木材、磚瓦當畫材,一根根、一塊塊搭建成一件巨大結構的藝術品,加上屋頂瓦楞的水波紋、屋檐的雨簾、白墻黛瓦的斑駁、屋頂裊裊的炊煙,這樣立體又靈動的畫面非常震撼。
例如我修復的其中一棟是徽州地區的小姐樓,即大戶人家小姐住的地方,占地面積只有40m2,卻濃縮了中國古建筑的各種元素,非常能體現我們傳統工藝的復雜性和藝術高度。
藻井結構
三合院的形式,客廳上面還有藻井,呈穹頂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這種結構一般是用在戲臺上的,聚氣、吸音,也象征天宇的崇高。再往上看,二樓還做了美人靠、垂雕。
圖源:一條藝術中心
另一處是分別從浙江省兩個古村遷來的,其中一棟是衢州市石梁村一座危姓家族的宗祠,前廳、天井、后廳間為穿斗結構,上面的冬瓜梁、花拱貓梁非常精美,兩對牛腿為人物和合故事,前廳過梁一對麒麟栩栩如生。
圖源:一條藝術中心
另一棟的木結構,則來自書畫之鄉浦江縣巖頭鎮的一陳姓家族官廳“善繼堂”,用料柱子為楠木、大梁香樟木,還有老杉木、油松,非常奢華。當年,屋主邀請當地最出名的木匠、雕刻師傅,花了6年時間才完成。1999年老屋拆除,我們16個人花了2個月時間,才將木結構小心翼翼地拆解運送到倉庫后又重建到了現在的地方。
20多年,堅持做一件事,其實真的很難,現在回過頭再去看,我也挺佩服自己能一步步走過來。
我是最早收古建筑的人,那時候信息是不對稱的,好幾次等我趕過去,已經一片廢墟了。我一個人經常是半夜還在開車趕路,也有好幾次發生車禍事故。
工作辭掉之后,我也沒有另外的收入,每一分錢都是省著用,不光是自己的房子賣掉,主要也靠向理解懂得的朋友借了很多錢。
我愛人和女兒,我也沒有錢給她們,這也是我很內疚的一個地方。但是她們都很支持我做這個事情,女兒偶爾跟著我去拆房子,后來她看見修復成型的樣子,也覺得父親很偉大。
位于杭州西溪濕地的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王保進花了十多年打造
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地方把這些古建筑重新安置下來,我不斷地向有關政府部門去呼吁,最終批準了在西溪濕地西區落實這個項目。
從2007年到2019年,我把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將近60棟古建筑修復、重建在杭州西溪濕地鄔家灣,在水網交叉的土地上盡可能地形成一個村落的感覺。
從古建筑到村落布局,我沒有畫過一張圖紙,都是我一個人,現場指揮匠人,全手工打造。
王保進與年輕匠人
把古建筑拆過來,它是死的,我邀請了很多有趣的人來入駐使用,因為如果沒人使用,古建筑很快又會衰敗。
另外我也打造了匠人街,想邀請各地的非遺匠人來活化這個村莊,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我說我給你們提供一個免費的地方,能永遠生存下去,潛心地做手藝。
這些房子在西溪濕地十幾年漫長的搭建,讓很多人看到了我的艱辛,也看到了原來我們中國文化還有那么精美的一個工藝品也好,藝術品也好,如此震撼。
還有很多孩子,他們哪里知道傳統中國人居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以為我們都住在高樓大廈里面,是吧?這就是傳承,我相信它是中國人可以值得自豪的,并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東西。
鄔家灣這個地方原來是很偏僻的,現在人逐漸多起來,很多人默默地支持我、幫助我。所以人你只要認真地做事情,做有意義的事情,也會被看見的。人心都是有溫情的,我很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