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邊,呂家灣村灣集并項目進入收尾,97戶村民的“喬遷倒計時”開始了。上世紀80年代,知青路沿線農田邊搭起“看菜棚”,方便務農卻藏著隱患。歲月一長,磚瓦房冬冷夏熱,一下雨就淹水,安全問題成了村民心病。
2023年,慈惠街多次走訪調研,聽了村民意見,項目這才正式啟動。50余畝地,123棟徽派小樓拔地而起,馬頭墻襯著藍天,和石榴紅村呼應。
政府出錢修道路、管網、綠化,村民自己蓋房,公共配套已到收尾階段。“建筑風格、細節都是和居民商量著定的。
”社區委員說,居民還組了監督隊。田金剛的老房子在知青路20號,現在新家在呂家灣119號,2層小樓敞亮得很。
裝修工人忙著吊頂,客廳堆著建材,他搬梯子、切材料,比誰都積極。“7月裝完,放個夏天透氣,年底就能搬新家過年!”他眼里滿是期待。
吳應芳更盼著門前寬敞地,“以后晚上跳廣場舞,想想都開心!”項目附近道路平坦,管網鋪好了,綠化也有了模樣,健身設施還在加。從“看菜棚”到徽派樓,變化不只是房子,更是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招標信息顯示,項目設計、施工找了多家單位,設計費、施工費都有明確費率。
工程量清單編制花了9萬多,錢怎么花,村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賬。區住更局說,接下來還要推全區村灣集并,沿漢江、環府河建美麗鄉村帶。
有人問:“集中住了,種地方不方便?”其實新村離農田不遠,勞作還是老習慣。也有人擔心:“配套能跟上不?
”社區說了,健身器材、便民設施一樣不落。“房子是人生大事,這套房子一定會讓日子更舒服!”田金剛的話,說出好多人心思。
從破棚到新樓,變的是居住環境,不變的是村民扎根土地的熱乎勁兒。關注本地天氣號,了解鄉村建設進展,還能查農忙時節的天氣提醒。
文中信息以官方發布為準,具體入住時間請以社區通知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