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戰后誕生的第一代到第五代戰斗機不同,在第六代戰斗機這里,其將以“自成空中體系”的方式書寫人類空戰的新規則,即“有人駕駛戰機+無人僚機”的組合模式。如今,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項目NGAD,好不容易在獲得F-47這個名字后,得以踉踉蹌蹌地推進下去,只不過其概念圖被認為并無什么先進之處。這還不算完,在未來可能與F-47“并肩作戰”的無人僚機方面,美國似乎也開始表現出“技術不足”的苗頭了……
安杜里爾工業公司公開的YFQ-44A無人戰斗機
據美媒報道,參與競爭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NGAD項目的子項目,即名為CCA的無人僚機項目的安杜里爾工業公司,公開了于前不久獲得YFQ-44A這一編號名稱的無人戰斗機原型機。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軍用航空器發展史上,這是首款以YFQ為編號命名的機型,Y代表用于試飛的原型機、F代表以制空作戰為主的戰斗機、Q則代表無人機。然而,與頗為新穎的編號名稱相比,首度獲得曝光的YFQ-44A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或許可以用“平庸”二字來形容。
YFQ-44A宛如“小號F-16”
正常式氣動布局+搭載單臺渦扇噴氣式發動機+腹部進氣道+單垂尾,第一眼看到YFQ-44A,可能不少人就會脫口而出一句:這不就是取消了駕駛艙且小了一號的無人駕駛版F-16戰斗機嗎?確實,僅從氣動布局角度來說,YFQ-44A并沒有太多驚艷之處。其對各界帶來的“印象沖擊”,甚至遠不如數年前曝光的中國“無偵-8”超音速無人偵察機。
安杜里爾工業公司創始人與YFQ-44A縮比模型合影
再加上僅有6米多的機身長度、不確定是否擁有內置彈艙,以及使用的是民用公務機上常用的FJ-44發動機。無論怎么想,這款無人戰斗機似乎都難以成為與“充滿科幻感”的第六代戰斗機協同作戰的產物。然而,從硬幣的另一面來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YFQ-44A,或許可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一些事情,那就是美國空軍開始愈發注重成本和風險控制
美國空軍有人駕駛六代機F-47概念圖
我們知道,美國空軍于近年來重點發展的3大項目,即第六代戰斗機NGAD、新一代戰略隱身轟炸機B-21“突襲者”和新一代陸基井射式洲際導彈“哨兵”,均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超支困境。這其中,既有美國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影響,也與對一些新技術的運用程度過高和總體設計集成能力下降等因素有關。如此一來,為了確保重要程度不亞于第六代有人駕駛戰斗機的CCA項目得以順利推進,不排除美國空軍確實能以“穩妥優先”的心態,接受“沒什么黑科技”的YFQ-44A
YFQ-44A的戰力水平恐最多只能與F-16相當
不過問題在于,技術不冒進雖然可在很大程度上確保項目成本和風險可控,但這也直接決定了YFQ-44A無人戰斗機的性能天花板不會很高。正如剛才所說,宛如“小號F-16”、可能沒有內置彈艙、沒有明顯的隱身外形設計,以及采用民用公務機航空發動機的YFQ-44A,恐很難擁有同有人駕駛的第六代戰斗機協同作戰的能力,前者的綜合戰力上限或許也就是勉強接近四代機水平的F-16。
YFQ-44A無人戰斗機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來這款無人戰斗機真的成為了美國空軍的制式裝備,即從YFQ-44A進化到FQ-44A,并與目前尚處于“PPT狀態”的有人駕駛六代機F-47進行協同作戰,那結果基本就只有一個——性能拉胯的FQ-44A注定將成為這一空戰體系中“拖后腿”式的存在。要么是F-47戰斗機的飛行員會撇開性能不夠看的FQ-44A進行單獨作戰,導致自己陷入潛在對手的“有人駕駛戰斗機+無人僚機”的“體系化群毆”;要么就是F-47戰斗機的飛行員會為了“遷就”FQ-44A和勉力維持體系,而限制自身戰力的發揮,依舊難敵潛在對手的空戰體系。
中國已試飛兩款六代機
這樣想來,既然這款無人戰斗機得以參與CCA項目的最終競標和進入原型機試飛階段,恐怕說明成本和風險控制已然成為美國空軍在該項目上的“最優先需求”,寧可付出性能不夠高的代價,也要確保CCA項目不出紕漏。只不過,這種狀態下的YFQ-44A,還能有效對抗中國的有人駕駛六代機或無人戰斗機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率會是否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