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加速“新陳代謝”的時代浪潮中,退市新規猶如精準的“照妖鏡”,讓劣質上市公司無所遁形。2025年作為退市新規實施后的首個完整年度,一場“退市風暴”席卷而來,48家主板公司因觸及財務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或直接退市,這一現象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也為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從今年的“退市潮”來看,呈現出鮮明的特點。行業集中度高,社會服務、機械設備、紡織服飾等傳統行業成為“重災區”。這些行業受市場需求萎縮、技術升級滯后等因素影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掉隊。多數退市公司長期經營不善,連續虧損超3年,像*ST龍津連續三年營收不足1億元且凈利潤為負,最終因營收門檻提升至3億元而黯然退市。此外,部分公司還面臨多重風險疊加的困境,財務類、規范類甚至重大違法退市風險齊聚一身,*ST恒立便是典型代表,因會計處理爭議、賬戶凍結等問題瀕臨退市。同時,市值退市案例增多,交易類退市也成為重要動因,*ST美訊因市值長期低于5億元觸發退市。
新規的精準性在打擊“空殼化”公司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以大晟文化為例,雖有國資入主并獲唐山文旅支持,但因游戲和影視業務收入下滑,營收僅1.4 - 1.9億元,股價年內下跌25%,最終也難逃新規的“火眼金睛”。
退市新規的重要變化及核心影響不容忽視。財務類指標大幅收緊,主板財務類退市指標從“凈利潤為負+營收低于1億元”調整為“凈利潤為負+營收低于3億元”,首次觸發即實施ST,連續兩年觸發則直接退市,這無疑是對空殼公司的精準打擊,終結了微利保殼時代。市值標準聯動調整,滬深主板市值退市標準從3億元提高至5億元,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于5億元將直接退市,這意味著投資者不僅要留意低營收風險,還要關注低市值風險。此外,新規從單一財務指標拓展到多維風險評估,引入“營業收入扣除項”,剔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防止企業“財務洗澡”。
面對退市新規,投資者需格外謹慎,掌握避開“退市雷區”的策略。要警惕低營收、持續虧損的主板公司,尤其是傳統行業中轉型失敗的企業;關注市值變化和流動性,確保主板公司市值高于5億元,創業板高于3億元,并避開成交量長期低迷的個股;核查財務真實性及審計意見,規避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警惕多重風險疊加的*ST公司,謹慎參與“保殼炒作”;優選行業與政策導向,選擇擁有技術壁壘、品牌優勢或規模效應的龍頭企業,以及國資控股或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聚焦符合“新質生產力”方向的科技、高端制造等領域。
在資本市場的“新陳代謝”浪潮中,退市新規正以多維指標聯動加速市場凈化。投資者應秉持價值投資理念,從營收質量、市值規模、行業前景等方面審慎選股,遠離低效資產,優先配置治理規范、主業扎實的優質藍籌股,才能在市場的風云變幻中穩健的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