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UNESCO IITE)上海開放大學聯合發布《高等教育中基于社區的學習:分析報告》,選取11個創新案例探討了高等教育機構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基于社區學習(community-based learning,CBL)項目的情況。報告的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一、CBL的新背景
該報告指出,隨著世界向更加數字化、知識型社會的轉變,高等教育機構不得不反思其使命以及如何為這一轉型做出貢獻。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是知識和創新的生產者,還為學生提供成為負責任和積極參與的公民的環境,使他們能夠解決問題并為社區做出貢獻。將這兩個廣泛的目標結合起來,形成了CBL的交匯點。
高等教育機構不能再僅僅出于競爭或道德原因將其“外展”或慈善活動作為教學和研究核心功能的附屬品;它們被期望將研究和知識及技術的生產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相結合,通過學生、教師和社區的參與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高等教育機構的“第三使命”,也是CBL的基礎。
二、CBL的內涵演變
該報告指出,傳統上,高等教育中的CBL通常是指學生與當地社區合作,將其所學知識應用于旨在實現社會公益或影響的項目和倡議,或將社區和直接環境納入教學方法的學習。
在數字參與和學習時代,CBL的定義和應用正在擴展。一個“社區”可以理解為一群擁有共同目標或興趣的人,他們參與協作,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互聯網和數字應用程序和平臺使社區能夠虛擬存在,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越來越多地,CBL也被更廣泛地理解為一種虛擬環境,學生和學習者在其中進行協作、解決問題和學習。
三、利用數字技術的CBL電箱案例
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利用數字技術探索和實施CBL項目。該報告提供了11個典型案例。
1.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的AI虛擬合作社——設計了四個工作合作社,旨在使學生獲得工作結合學習(WIL)的虛擬經驗。
2.印度基督大學的WeJump項目——為弱勢群體和未受服務的青年提供數字和領導力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社會流動性和經濟參與度。
3.馬來西亞開放大學的個性化在線學習——利用數字學習技術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提供遠程教育機會(59個方案);通過“學習即樂趣”計劃支持CBL和社會發展項目。
4.美國斯坦福大學加速器的學習項目——為學生提供虛擬實地考察,讓他們能夠以虛擬方式接觸特定環境(探索自然特征、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其他對環境的作用);針對有興趣在難民營提供教育的人士開展虛擬人道主義響應培訓(模擬演練有助于學習糧食安全、醫療服務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知識)。
5.新加坡國立大學的IDentif.AI平臺——利用AI創新藥物聯合療法;建立廣泛的實踐社區,以應對公共醫療保健挑戰。
6.美國雪城大學的iConsult協作項目——為商業社區尤其是初創企業提供體驗式學習應用數字技術解決方案,;為國際女學生提供真實、可驗證的工作和咨詢經驗(工作經驗在簡歷上列出,以提高她們的就業前景);指導具有適合特定業務需求的技能的學生團隊,在他們為業務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并直接與初創企業合作時;咨詢服務,包括網絡解決方案和開發、市場營銷、數據倉庫設計、商業智能、數據分析和可視化。
7.英國開放大學的“泰勒”聊天機器人——作為AI驅動的虛擬助手,為殘疾學生提供便利。
8.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微學習項目——向偏遠診所的農村保健工作者提供基于Whatsapp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微學習。
9.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學術輔導項目——使用數據洞察學生的學習和支持;促進無障礙、公平、包容和學生參與,并通過數據分析獲得支持。
10.烏干達馬凱雷雷大學的AI健康實驗室——在資源匱乏的醫療環境中使用AI進行診斷、能力建設和社區學習;在沒有技術人員的情況下,通過智能手機適配器進行顯微鏡檢查,醫護人員可以拍攝患者的組織和血液樣本進行診斷(使用AI和人類專家確認)。
11.中國上海開放大學的AI和元宇宙在線學習平——利用AI和元宇宙,打造互動式、智能化的虛擬學習教育平臺;為各種各樣的學習者和學習提供一個互動的、沉浸式的環境。
四、CBL的發展特征、趨勢與挑戰
該報告基于對11個CBL案例的分析指出,它們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征:
1.開發新技術解決社會、教育或環境問題已成為CBL的一個關鍵目的。
2.CBL不再局限傳統地理范圍。
3.CBL主要通過簡單的技術手段實現(例如Zoom、Google Meet等虛擬會議應用程序),有時還會結合現場或面對面會議。AI、機器學習、生成式AI和大語言模型,主要用于設計專門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并支持學習的數據分析。
4.技術在CBL項目參與者如何協作和參與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
從這幾個案例也可以看出CBL發展的幾個關鍵趨勢:
1.CBL項目和計劃既有預期的影響,也有非預期的影響。當技術應用于CBL時,人們會感覺到技術以某種方式促成了一種“不斷發展”的影響。這種趨勢的一個結果是,與過去技術尚未廣泛應用于CBL的情況不同,將學習或項目成果的評估或衡量局限于最初的預期目的已毫無意義。相反,學習社區應該對項目可能出現的其他結果持開放態度。
2.學習社區趨于多樣化,甚至可能隨著項目的進展而發展壯大。部分可能是一些案例研究在參與知識和技術生產的同時創建了一個學習的中心平臺。
3.先進技術的主要作用并非在于擴大學習的大規模普及(盡管這是可能的),而在于通過數據分析促進個性化和個體化學習體驗。
該報告也指出了這些案例面臨的共同挑戰:
1.技術成本高昂,因此可持續性和可擴展性通常需要依賴于多種資金來源。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成本傾向于隨著吸收的增加而降低,但一個潛在的挑戰是數字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這可能需要不斷更新系統,購買新的軟件應用程序和工具,以及在計劃范圍內提高員工的技能。
2.與快速變化的技術挑戰相關的是能力建設問題,在將新技術引入CBL項目的地方,學習型社區的成員必須接受使用這些技術的培訓。
3.在許多情況下,CBL項目不是通過部門或機構范圍的規劃發起的,而是由充滿激情的個人發起,存在可持續風險。
五、推進CBL的進一步建議
該報告就進一步發展CBL提出了8個建議:
1.高等教育機構應加入或建立區域和全球網絡,以支持其第三使命的實現。
2.CBL和服務學習應在高等教育機構中制度化,并以明確的政策為指導。
3.高等教育機構應從廣義上定義CBL和“社區”概念,因為在數字時代,CBL可能有多種形式。
4.在CBL中應用數字技術時需考慮具體情境,有時“少即是多”。
5.高等教育機構應擁有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以支持涉及這些技術的CBL項目。
6.在規劃階段應盡可能確保CBL項目或方案的資金可持續性。
7.機構應將公平、無障礙和包容性作為CBL規劃和實施的關鍵原則。
8.CBL項目的設計和實施應采用合適的方法論和途徑,以確保可持續性。
資料來源:
UNESCO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alytical Report. https://iite.unesco.org/wp-content/uploads/2025/04/CBL-cover.png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課題組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