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兩本帖被譽為《千金帖》,一本是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另一本則是《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盡管是一本集字帖,但是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更成為后世學習行書的首選范本。
歷代臨摹《圣教序》者頗多,其中以趙孟頫、董其昌和王鐸最見精神,為初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今人也有學《圣教序》而有所成者,那就是著名書法家張旭光先生,張旭光先生是當今書壇專注于王書研究的書法家,他的行書就是以《圣教序》為本,最終寫出了自己的面貌,成為當今書壇的大家。
張旭光先生對《圣教序》的學習方法非常值得借鑒,他并沒有如其他書法家那樣博采眾長,而是專注于《圣教序》,兼學王書信札,于王書融會貫通。
張旭光先生至始至終都確定了要以《圣教序》為本塑造個性風格,他早年參觀碑林,被很多漢代石雕的雄渾偉岸氣象所感動,誓要在書法中展現出這種氣勢。
于是他在深入研究《圣教序》的同時,借鑒漢碑和顏書的筆意,苦心鉆研十年有余,終于形成了雄強渾厚的書法風格。
張旭光先生曾自述其對《圣教序》的重構經過,他說他曾經閉門很長時間來對《圣教序》逐字改造,先失將一個字臨寫的非常像,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審美理念去反復改造,直到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然后再去改造下一個字。
正是采用了這樣看似笨拙的研究方式,成就了張旭光先生,將秀俊的王書賦予了雄強的氣勢,為王書的傳承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
張旭光先生的學書經歷充分詮釋了學習書法絕無捷徑可走,唯有安于寂寞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同時張旭光先生也為大家實踐了一種出帖的方法,逐字改造,如苦行僧般寂寞、堅持,但是卻極為高效、扎實。
臨帖講究入帖和出帖,所謂入帖就是充分理解范本的精髓,所謂出帖就是要將范本吸收成自己的東西,寫出個人面貌。
入帖容易出帖難,入帖靠刻苦臨習便可得其八九,但是想要擺脫已經養成的習慣,重塑自己是難如登天的。
很多人都限于入帖難以出帖,甚至有人還沉浸于入帖的效果,畏懼出帖,其中不乏一些被稱為書法家的專業人士。可見出帖之難,出帖就是塑造個人風格的第一步,能出帖方能有希望寫出個性風格。
當下流行的出帖方式是雜糅,也就是通過廣泛臨寫風格各異的書法來沖抵已經養成的習慣,這種方法效率底下,且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很多人雜糅以后最終寫得不倫不類,像一鍋粗暴的大雜燴,既無統一的味道也無和諧的形態,根本難以入品。
但是雜糅的學習難度相對比較低,即便成功率不高,還是被很多書法家推崇。更一度成為主流的學書方式。
張旭光先生學習《圣教序》的方法帶給人們一種新的出帖思路,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并且逐漸取代雜糅成為主流的學書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