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最近全球都會有大量的二戰勝利的紀念活動,5月9日,全球矚目的 慶祝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將在莫斯科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也將參加這次慶祝活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二戰歷史是全世界人民都應該銘記的。只有不忘這段歷史,才能深刻的汲取教訓,防止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但是很多人了解二戰歷史,都是在教科書或者課堂上了解的,關于二戰為什么爆發,為什么德國和蘇聯在前期會瓜分波蘭?為什么歐美會采取綏靖政策對德國吞并波蘭等周邊國家不采取措施?為什么德國在吞并波蘭后迅速掉頭向西吞并比利時,法國等國家?為什么之后德國會兩面作戰攻打蘇聯?意大利為什么會加入法西斯集團?北非之戰是殖民地戰爭嗎?美國為什么會在41年才參戰?美國為什么在41年之前都沒有對日本進行禁運,反而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二戰最慘烈的戰役在哪里打的?二戰勝利是歐美貢獻大還是蘇聯貢獻大呢?
關于以上的很多問題,在現在的人群中還是存在大量的爭論。
而對于二戰的戰役,很多人都是通過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來了解的,但是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很多都是主觀的,都加入了國家的意志和作者的主觀感受,所以有些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并不能完全反應真實的歷史。
真實的二戰戰役是什么樣子?為什么說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西線的阿登戰役為什么美軍會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究竟有多激烈?
接下來我們將用幾十篇的文章來科普一下二戰的歷史,借助二戰地圖詳細講解二戰期間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以及北非戰場的著名戰役,讓大家對二戰有一個全景的了解。
我們今天就先從二戰為什么爆發開始講起。
很多跟著我讀《資治通鑒》的朋友都會記得我的觀點,任何的戰爭背后都是政治較量的延續,而決定戰爭爆發和勝負,很多時候背后都是經濟,政治等復雜的背景決定的。
其實二戰也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來講,二戰實際上是一戰的延續,是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解決列強之間的矛盾才產生的。
所以要想講清楚二戰的爆發原因,就得要追溯一戰的爆發的根源。
而一戰的爆發,真正的病根要追溯到人類的工業革命。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人類是以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而這種結構決定了人類社會當時就是一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社會。
而打破這一切的實際上是技術的革命,也就是工業革命。
而這一切是從1764年英國珍妮紡紗機的發明開始的。珍妮紡紗機大幅度的提升了紡紗的效率,使得布匹的生產效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布匹的產量大增。而之后1800年左右瓦特的蒸汽機發明并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了工業生產的效率。
但我們要清楚當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的時候,產量大增,原來的自給自足的體系是完全消化不了這么多產品的。產品就會大幅度降價并滯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迫切的打開新的市場。
而且隨著產量的提升,本地的原料也是不能滿足生產的需求的,也需要迫切的尋找新的原料的供應商。
所以工業革命的爆發一定伴隨的是全球化的擴張。而要想獲得新的市場和原料,在當時就是用槍炮來解決的。
所以我們讀中國鴉片戰爭歷史,為什么我們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好的,歐美列強要開著軍艦用槍炮打開我們的國門,其實他們覬覦的是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所以當工業革命爆發之后,最先獲益的英國也是最先去搶殖民地的,所以我們歷史上才有了日不落帝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
而我們理解這段歷史一定要記住,古代農業社會,戰爭很多時候是為了爭奪國土和人口,因為農業社會土地和人口都是資本,我們古代的戰爭很多時候就是土地和人口的爭奪。
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爭奪的就不是土地,而是穩定的原料產地和自己工業品傾銷的市場。所以殖民地的爭奪變成不是領土的擴張,而是控制當地人建立傀儡政府,這樣就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取當地的原料,又能傾銷自己的工業產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現代社會的戰爭其實也是爭奪市場的戰爭。所以現代戰爭很多時候雖然有各種好聽的理由,還有人吹噓打仗不占領土了,但實際上,戰爭發起真正的利益要的是一個對自己完全開放的市場和可以受控的當地政府。反而占領土是成本很高得不償失的事情。
我們上學時候讀過《多收了三五斗》其中就生動的刻畫了國外產品對本土產品體系的碾壓,從而讓本土手工業崩潰的殘酷現狀。
但隨著工業技術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就加入了工業生產體系,這就會出現激烈的競爭。而這種激烈的競爭直接表現為大家對于殖民地的爭奪。
所以我們看工業革命是從英國發起的,隨后向歐洲內陸擴散,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擴散到法國,德國等國家。而英國搶的殖民地是最多的,其次就是法國。而到了后面再工業化的一些國家,沒有被占的殖民地就非常少了。
這就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而隨著英法等國憑借工業革命的崛起,這又跟傳統的內陸農業帝國之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比如當時的俄羅斯,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等。
而這種發展的矛盾背后又夾雜了歷史矛盾。
比如德國作為工業化的后起之秀,在搶奪全球市場上就跟之前已經占了全球大部分殖民地的英法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德國修筑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爆發沖突,所以這都導致英國和法國為了對付德國而走到一起。
而法國和德國之間還存在傳統的領土爭端,當時集中在法國的洛林東部和阿爾薩斯在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的矛盾。
而當時俄國和奧匈帝國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在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歸屬。德國這時站隊了奧匈帝國,而俄羅斯認為巴爾干的斯拉夫人都是自己體系,是自己的地盤,這又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所以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下,最終德國和奧匈帝國結成同盟國,而英法俄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協約國。
最終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匈吞并波黑,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對奧匈開戰。這個時候爆發的薩拉熱窩事件就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線。
所以我們看一戰本質上就是一些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爭奪殖民地爆發的戰爭。
而一戰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失敗告終,作為戰敗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紛紛瓦解,奧地利、匈牙利變成獨立的兩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也宣告成立。羅馬尼亞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那里接管了部分領土。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則紛紛獨立,其大部分都是從俄羅斯帝國分割出來的。而亡國一百多年的波蘭獲得了德國的部分領土從而再次建國。法國重新獲得了在普法戰爭中丟失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比利時與丹麥也獲得了德國的一些領土??傮w上德國失去了其戰前領土的13%,而其殖民地也被瓜分,比如中國的青島當時作為德國殖民地在巴黎和會上就劃給了日本,這才導致爆發了五四運動。
而一戰后的格局由于是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決定的,所以一戰后的世界格局也成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但一戰后實際將所有的鍋都讓德國人去背了,德國不僅喪失了大量的領土,還背負了巨額的賠款,但是一戰爆發時的矛盾解決了么?并沒有,這個世界依然存在后發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的需求,而之前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殖民地體系霸占了全球的原料和市場,這個矛盾依然沒有解決。
所以德國要發展工業,還是需要把之前失去的再搶回來。
而意大利其實也是如此,一戰時意大利本來是跟德國結盟,后來轉投協約國,但一戰后卻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工業化在發展,但你沒有市場,最后只能是國內爆發危機。而危機的解決一定就會有勢力煽動民粹上臺,所以法西斯最早是在意大利誕生的。
而日本的崛起也是如此。日本的背后其實是美國的支持,從1853年美國人用黑船打開日本市場開始,美國就在背后主導了日本的政治,讓日本成為美國資本在亞洲的基地。所以明治維新的背后其實是美國資本的力量。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來,美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后在吞并朝鮮,日俄戰爭背后,都有美國人的影子。美國也是資本主義后來者,當時英法搶了全球殖民地,美國就在亞洲搶了一個菲律賓,所以它只能搞門戶開放讓別人開放市場。而日本當時是作為美國同盟的角色出現的。
而二戰爆發另外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
在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中,全球都出現了商品過剩,企業大量破產倒閉,失業率暴增的情況。而這其實都是之前自由資本主義放任的結果。
而解決經濟危機的主要路徑就是尋找新的市場,解決產品滯銷的問題,于是爆發了全球的金融戰,關稅戰,貿易戰。而在這場戰爭中,國家資本逐漸取代了自由資本,英法美這幾家逐步走到了一起,控制了全球的市場,而德意日這些后發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關稅戰中逐漸陷入了危機。
于是在這幾個國家內,由經濟危機都引發了政治危機,從而導致了法西斯主義的登場。
所以政治問題的背后核心原因還是經濟問題引發的。要知道不管是德國還是意大利,其政權都是老百姓選出來的。因為老百姓已經不滿于傳統政客畫大餅了,老百姓需要有人上臺切實解決吃飯的問題。所以經濟不好,一定會有各種極端思潮涌現來煽動百姓奪取支持,而所謂全民的民意大部分都是極端勢力主導,是不理智的表現,這就跟美國經濟不好,大嘴巴的特朗普才會支持率大增上臺的根本原因。
而我們知道,要想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問題,核心就是要擴大市場的問題,而擴大市場別人不給,關稅戰也解決不了,那就只能去搶了。
于是三個國家就都走上了備戰擴張的道路。然后希望通過戰爭去改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格局。
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占領中國東北。而東北之前被英美認為是俄羅斯勢力范圍(蘇聯是一戰末期建立的,繼承了俄羅斯的遠東利益)。所以英美對于日本占領中國東北是采取的縱容的態度。
1935年,意大利出兵搶奪非洲利益,入侵埃塞俄比亞帝國,英美再次采取了縱容的態度。1936年3月,德國出兵占領萊茵非軍事區,同時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英美再次給與了放縱。之后德國和意大利又聯手干預了西班牙內戰,從而形成了德意軸心國的體系。隨后又在英法的縱容下,德國吞并了奧地利,之后吞下蘇臺德,之后又進一步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而之后德國就將目光瞄向了一戰被瓜分給波蘭的領土波蘭走廊。
關于波蘭走廊,可以看一張地圖:
在一戰后,德國的東部地區被瓜分給波蘭,從而波蘭在消失一百多年后復國。當時英法讓波蘭復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波蘭來制衡德國。當時為了給波蘭一個波羅的海的出???,從而將波蘭走廊劃給了波蘭。但這就造成了東普魯士遠離德國成為了飛地。德國人對此非常不滿。
波蘭走廊的海港但澤(格但斯克)的居民大多是德國人,但國際聯盟沒有準許公投,便把該港變為受波蘭保護的但澤自由市。
1939年初,德國進一步要求收回但澤,又想建立連接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的跨境公路。波蘭政府在3月拒絕了德國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才發動了全面入侵波蘭的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全面打響了。
我們今天紀念二戰勝利80周年,原因是在二戰中,如中國這樣的國家是遭受到了日本的侵略,我們是徹底的受害者,所以我們的抗戰就是正義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類似的地方,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搶奪全球殖民地和市場過程中矛盾愈來愈激烈,最終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所以二戰爆發的背后主因還是經濟的問題。
所以理清了這個脈絡,也就讓我們對現在的金融戰,貿易戰警醒。對于工業化國家而言,大部分國家都已經不能退回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了,市場決定了國家的生死,為了生死而不惜一戰,這始終是三戰最大的危險。
如果大家感興趣二戰歷史,推薦大家看一套圖書:《地圖上的二戰史》。我們的系列文章也將以這套書為基礎為大家梳理二戰歷史。
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點擊下面鏈接以優惠價格購買該套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