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做工”市集店鋪邊圍滿顧客。 李凱旋/攝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凱旋 北京報道
“趕集”聽上去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詞,但現在的年輕人卻又愛上了趕集。從前兩年就火爆全網的地壇書市,再到垂直細分的咖啡節、面包節和啤酒節,各類市集正在打開一個新的消費通道。
今年五一假期,《華夏時報》記者在不完全統計后了解到,北京各地舉行了近20個不同主題的市集,吸引大量年輕人前來消費。但分析來看,大部分市集不僅需要買門票,售賣的東西也并不便宜,“此集”已經非“彼集”,年輕人究竟為何愛上“趕集”?
手工市集獲得青睞
“今天這個人流量的話,定做的包要等四五個工作日,到時候可以給您包郵到家。”5月2日,北京“雙手做工”市集中一家布藝包的攤主對《華夏時報》記者說。記者看到,四五位顧客正圍在兩平米左右的店鋪周圍,有的顧客在挑選適合的包,也有顧客剛好拿到提前定做好的包正在試背,從遠處望去,顧客的身影幾乎擋住了攤位售賣的物品。
這個五一假期,北京“雙手做工”市集在郎園station開市。《華夏時報》記者從工作人員處了解到,“雙手做工”市集從5月1日開始,為期5天,共有接近200個店鋪,集合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手作人。
郎園station坐落于北京朝陽區東壩半截塔,前身是一座大型的老紡織倉庫。進入到郎園station的大門后,就可以看到許多擺放在路邊的潮流雕塑,一幢幢紅磚倉庫鱗次櫛比,建筑前多擺有小花園、藝術雕塑或者露營裝備,均可供游客打卡拍照。據悉,郎園station被認定為北京市首批、朝陽區首個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
郎園station園區中的雕塑。 李凱旋/攝
此次,“雙手做工”市集便是位于郎園station的中央車站。《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與面包市集、咖啡市集等相同,“雙手做工”市集同樣需要消費者購買門票,售價為35元/人。在入口處驗票之后,工作人員會為消費者系上手帶,之后便可入內。
5月2日,北京天氣轉涼,并伴有小雨,但記者看到,“雙手做工”市集人流量不減,買票、驗票處需要排隊。市集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藝術氣息和工業特色,在一個大型的車站內,站臺兩邊分區擺滿了各類攤位,消費者也可以下臺階走到中央的軌道,軌道上同樣有一些攤位在營業。
“雙手做工”市集需買票進入。 李凱旋/攝
賣得“貴”但也賣得好
車站頂部掛著各類市集的宣傳橫幅,例如“雙手做工,養活自己”等,貼合活動的主題。加之郎園station的工業氛圍,逛市集像是體驗了一次“80年代的穿越”。《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雙手做工”市集分為食品、服飾、背包、手工藝品等多個品類。“我們是從杭州過來的,專門來參加這個市集,可以先嘗嘗我們的冰激凌。”一家冰激凌攤位的店主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在較早之前,一些縣域鄉鎮,集上往往售賣著價格較低、品質新鮮的農副產品,攤主往往是一些中老年人,拿著塑料袋招呼顧客。但在熱門城市市中心的集上,農副產品的占比縮減,茶飲、咖啡以及手工的飾品、文創等成為主流,攤主更是變成“主理人”,中老年人則是變成了穿著考究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原本童年印象中只是一些蛇皮袋或者棉布鋪在地上便可營業的攤位變成了掛著各類裝飾,釋放著各類香氣的“原木風”移動小店。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雙手做工”市集所售賣的產品并不算便宜。以冰激凌為例,多數冰激凌店鋪兩球的售價在30元左右,一些原材料是亞麻或者絲質的衣服一件售價過千元,現場制作的拿鐵一杯售價在20多元,與北京當前精品咖啡館的咖啡市場售價持平,而手沖咖啡一份超過60元。
但這依舊擋不住消費者的熱情,在一家咖啡攤位,《華夏時報》記者看到,由于設備有限,攤主只能手記顧客訂單,桌子上已經擺了五六張等待制作的訂單,想要喝到咖啡消費者需要等待近10分鐘。
一位消費者對《華夏時報》記者說:“五一假期沒有安排游玩計劃,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了這個市集,感覺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所以來看看。”隨后,這位消費者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戰利品,包括幾乎難以在商超中購買到的“洗發餅”、可以幫助入睡的植物香氛以及一個制作精美的手工木雕。“不便宜,但是也不是天天都買這些東西,而且有些產品確實不錯。”該消費者對記者說。
另外,“雙手做工”市集還抓住了吸引年輕人的另外兩個密碼,樂隊和脫口秀。在市集一端鐵軌處有一個小小的舞臺,會有各類樂隊表演和脫口秀表演,消費者可以坐下觀看,而這些都不需要另外收費。
在市集開始前和舉行期間,《華夏時報》記者在社交平臺上瀏覽到了很多品牌將要來參加市集的預告,這也大大為市集積攢了人氣。“大型的市集我們基本上都會參加,我們也是獨立的品牌,自己創立的,也是個小店。這種市集有點像是家博會或者婚博會,重要的并不是賣錢,而是把自己的品牌和產品推廣出去,算是線下打廣告的一種。”一家咖啡攤位的主理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因市集客流量較大,離開郎園station等車需要排隊。 李凱旋/攝
市集扎堆“開市”
近兩年,市集已經成為一個消費熱點,在商場一層中央或者較寬的通道處經常可以看到“擠著”各類小店的市集,在一些廣場或者賽事場地出口處也可以看到市集的身影。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僅以今年的五一假期為例,北京市集便可稱得上是“扎堆”。除了“雙手做工”之外,主要群體為年輕人的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召開了“一年一度番茄原創藝術節”,北京坊推出了先鋒藝術主題的“星瑤市集”,首鋼園舉行了“啤酒節”,隆福寺推出了主打“Vintage(中古產品)”的“NEED!FLEA”市集。
THE BOX市集活動。 李凱旋/攝
在老一輩人中,“集”的背后是“煙火氣”。在“NEED!FLEA”市集,《華夏時報》記者看到了一位妝容精美、穿著類似于中世紀歐洲“洛可可”風格長裙的女孩。盡管當前審美包容度提升,但在市集之外,北京似乎較少有場合可以看到有人如此穿著打扮。這位女孩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集’是讓年輕人可以重新掌握生活活力的地方。”
近期,多城市發文表示,推動市集消費。4月底,上海商務委員會等部門發文,表示根據季節變化和節慶活動等特點,在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水岸夜生活體驗區、文化集聚區等地合理拓展或優化設攤開放區域,優化集市夜市,發展設攤經濟等。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