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在太香了。
領(lǐng)域| 入境游
欄目| 文旅商業(yè)故事
01
“他這趟北京回來,胖了整整12斤。”
五一后,電話那頭,家在澳洲悉尼的粱太太語氣崩潰:“熙少,你知道200斤是個什么概念嗎?這是他USYD(悉尼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的歷史新高體重!”
粱太太說的是她老公,一個在悉尼做地產(chǎn)的福建華僑,平時吃得算克制,可自從今年復(fù)活節(jié)假期尾巴飛到中國(準(zhǔn)確地說是五一前一周),連著在北京、蘇州、成都打卡了十幾家餐廳后,一切都變了。
“北京第一頓大董烤鴨,第二頓銅鍋涮肉,晚上還夜宵擼串,我攔都攔不住,每個菜份量還巨大,你們北京餐廳現(xiàn)在是把游客往死里喂嗎?”
讓她這一形容,給我笑抽了,我說:“梁Sir是不是平時在悉尼沒吃啥好的啊?”
粱太太嘆了口氣,她說就海外來講,其實悉尼中餐已經(jīng)算豐富了,但是確實不如中國美食香,這次借著免簽政策過來,就連她自己也覺得不多吃幾頓可惜了。
說來有趣,梁太太一家不是個例,這個假期,我朋友圈里的上海入境游地接,深圳星級酒店負責(zé)人,甚至北京故宮導(dǎo)游都在刷同一個詞——“入境大年”。
啥意思?
簡單說,從今年3月下旬起,入境游的勢頭就開始猛漲,碰上今年復(fù)活節(jié)和五一假期時間高度重合,不少東南亞、澳洲華人探親,歐美回流游客也會選擇這個檔口“返鄉(xiāng)+旅游”一并搞定。
僅攜程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入境游訂單同比激增130%。
另據(jù)去哪兒報告顯示,北上廣深杭穩(wěn)居入境游前五,更多外國游客甚至開始探索小城,蘇州、湖州、佛山等城市均進入五一入境游前20熱門城市。
而中國的美食、旅游、文化IP已經(jīng)在海外潛移默化地種草多年,這一回終于集體流量兌現(xiàn)了。
關(guān)于此行“中國長肉之旅”,粱太太還原得一清二楚,稱他老公這趟來中國,本來想“文化深度游”,結(jié)果變成“熱辣暴飲暴食團”。
不光在北京,成都吃完小龍坎去寬窄巷子消食,蘇州園林里邊走邊吃桃花酥,最后離境那天還托人打包10斤臘味帶回澳洲,萬幸最后被澳洲海關(guān)扣下。
這通神操作下來,連我都得感嘆一句:“他吃的這是地道中華煙火氣啊……”
猶記得去年此時,熱搜話題還是旅界制造的,一年后,日本旅游依然火爆,但風(fēng)向悄悄拐了個彎,中國也成了“老外心中的遠方”。
而美食又是最容易被記住的“旅游記憶”,粱Sir這一胖,看似是家庭危機,實則是中國今年這波入境游熱潮的縮影。
02
粱太太的老公不是唯一“被中國美食綁架”的入境客。
五一前,北京一家火鍋店門口還排著隊,我一位做地陪導(dǎo)游的朋友剛送走一批馬來西亞來的精品華人小團后,和我連連感慨,“整團14人,竟然有10人是奔著吃來的。”
“剛落地第一站不是酒店,是四季民福烤鴨店;第二天晚上還非要去簋街看烤串直播。”她邊說邊感慨,“現(xiàn)在入境客不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了,個個都帶著小紅書的攻略清單,吃完還要直播、要評價。”
沒錯,小紅書已經(jīng)成了大馬華人的中國美食旅游攻略指南。
五一期間,入境游訂單同比暴漲130%也不是個虛頭巴腦的“概念熱”,是實打?qū)嵉耐鈬慰停瑥臇|南亞、日韓、中亞、歐美各地,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我的導(dǎo)游朋友說,她負責(zé)地接的那批馬來華人團里,有位大叔在圓明園拍照時突然感慨:“小時候讀書看的是課本,這次回來是來把‘老祖宗的文化根’摸一摸。”
說完,華人大叔立馬打開手機拍了一段視頻,“我要發(fā)給我孫子看,這是我們的根。”
除了文化情懷,“買買買”和“拍短視頻”成了外國游客的新剛需。
攜程報告提到,“中國購”成了五一期間入境打卡關(guān)鍵詞,很多外國游客逛菜市場、逛國潮品牌門店,連在便利店買茉莉花茶都要拍一段vlog。
今年3月,我在上海南外灘一家便利店外碰到一對講英語的情侶,女生手里拎著半袋零食,男生正對著櫥窗錄像:“她說她在TikTok看到這個味道的薯片很‘中國’,我們特地來找的。”
中國不再只是“遠方異國”,而是成了他們眼中一個可以走進、可以體驗的真實世界,“吃”只是一個小小的切面。
這是一種微妙的轉(zhuǎn)變,和中國年輕人一樣,外國游客不再追求標(biāo)配景點,而是主動探索中國的“日常生活”與“在地感”。
餐館的柴火、古鎮(zhèn)的磚墻、街角的小吃攤、地鐵站的路牌,全成了老外鏡頭里的“中國標(biāo)簽”,而這些平凡、真實的碎片,正是他們愿意一趟一趟來中國旅游的原因。
也難怪我那個200斤的朋友下飛機時還意猶未盡:“我在悉尼可以吃中餐,但吃不到這種地道的煙火味啊。”
梁太太則頗為憂傷地表示,“現(xiàn)在中國對澳洲游客30天免簽,指不定哪天他自己又悄悄回來了!”
03
粱 Sir的200斤只是個開始,這屆老外,在中國真的“吃瘋了”。
北京烤鴨、重慶火鍋、新疆烤串、老蘇州糕點、廣州臘味、農(nóng)家柴火雞……你能想到的菜,他們吃個遍。
你以為老外們會淺嘗輒止?不好意思,他們連菜單都拍照帶回國,準(zhǔn)備“回家復(fù)刻”。
入境游的風(fēng)吹起,“老外吃胖”這件事正在悄悄變成中國入境游的一條新產(chǎn)業(yè)線。
這就有意思了,過去我們費力宣傳“文化深度游”、“景點打卡”,現(xiàn)在的外國游客更直接,人家先用嘴感受中國,只要一頓飯吃得好,點評五星起步,朋友圈更新一整天。
成都一位民宿老板告訴我:“外國客人比國內(nèi)客人還愛點本地特色,三天兩夜不帶重樣,一頓能吃五個菜,走之前還要學(xué)做鍋盔。”他后來把菜單翻譯成英文,結(jié)果客單價比節(jié)前高了不少。
他和我說得特直白:“這批老外客人吃得狠,但更有禮貌,也更好伺候。”
而這些被“美食征服”的老外還在悄悄喂熱一整條入境游供應(yīng)鏈,我和一些國內(nèi)旅游餐飲業(yè)者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
有一線城市餐館老板向旅界披露今年只要上外語菜單、增加英文掃碼點單,老外的平均消費比國人能高出20%; 東北某熱門景區(qū)民宿主為老外開發(fā)“鍋包肉DIY”或“醬油手工體驗課”,順帶能把住宿價格從300元漲到500元; 還有一家廣西南寧夜市攤主說,今年五一“老外客單量暴漲”,而且不講價、不嫌貴、愛拍照。
對此,我看社交媒體上不乏外國游客開玩笑:“下次來中國,不帶行李箱,帶胃來。”
其實這正是今年中國入境游最實在的復(fù)蘇密碼:老外吃得爽,愿意掏錢,回去還幫你種草。
于是,誰嗅到風(fēng)向,誰就先吃到肉:
第一波吃到紅利的,是城市里的個體老板們:胡同、夜市、餐飲小店,他們接得住“老外自來客”是因為天生具備“不講中文也能成交”的牛X社交基因。
第二波跟上的,是懂“文化感設(shè)計”的民宿主與地接導(dǎo)覽,他們把一頓飯做成“炸醬面workshop”,把一次騎行講成“老北京城墻故事”。
第三波剛起步的,是一些城市的文旅部門,比如上海上線多語種講解+非遺體驗通票,杭州做了英語CityWalk小程序,起步晚,但方向?qū)α恕?/p>
但更多地方呢?坦白說,還在夢游,他們還在用“接待國內(nèi)游客”的方式對待“完全不同想法的外國游客”。
比如,很多地方文旅局官網(wǎng)英文介紹頁都沒有,外國游客找餐廳、景點只能靠翻譯軟件。
再比如,景點里的語音講解機支持日語、韓語,卻沒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
還有一些知名城市的景區(qū)售票系統(tǒng)不支持外卡、不支持Google賬號注冊,外國游客連買票都成問題,更別提很多景點英文客服至今還只是“口頭利好”,落地難。
所以,這波130%入境游客增長背后,不只是中國旅游、餐飲業(yè)者的機會,也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了一些國內(nèi)入境旅游產(chǎn)業(yè)有待完善的短板。
要知道真正吸引老外的,不是哪座5A景區(qū),而是一口滿嘴流油的糖油粑粑和一頓路邊攤的人情味,更不是什么大興大建的假古鎮(zhèn),而是地鐵、街角、中國人日常拼出來的“在地生活感”。
他們吃胖的也不止是體重,是中國文旅行業(yè)久違的底氣。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沒有哪位回國就胖了幾斤的“外國朋友”?歡迎轉(zhuǎn)給他們,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眼中“最容易吃胖的中國城市”。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wù)+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