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算盤、鐵皮暖壺、搪瓷茶缸、手寫賬本……走進湖北襄陽襄城區(qū)臥龍鎮(zhèn)新集村的老供銷社門市部,仿佛一腳踏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每一處細節(jié)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這里的主人是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供銷社工人——老曲和老徐。20年前,酷似孿生兄弟的他倆買下供銷社相鄰的兩間門面,繼續(xù)經營煙酒日用百貨。如今,盡管白發(fā)蒼蒼,但這對老搭檔的店鋪卻因“新舊碰撞”煥發(fā)出別樣生機。
舊:時光的印記
木格窗欞、水泥地坪、木質貨柜,甚至墻角的標語都未作改動。還有壓箱底的“老物件”——一臺銹跡斑斑的臺秤、幾本手寫進貨單,擺在門口作裝飾。有次小學生來買橡皮,盯著算盤好奇地問:“爺爺,這是古董嗎?”老曲笑著撥弄兩下:“這可是供銷社的活化石。”
說話間,老曲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柜臺上一道陳年的刻痕——那是兒子幼時頑皮留下的“杰作”。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這道刻痕卻成了他心中珍貴的記憶。
“供銷社的魂不能丟,這不僅僅是一家店鋪,還是我們的青蔥歲月吶!”老曲用粗糙的手掌撫摸著柜臺上的玻璃糖罐感慨道。當年接手店鋪時,老哥倆一拍即合:保留供銷社的原貌,讓這份記憶得以延續(xù)。
“供銷社教會我們兩件事:貨真價實,待客如親。”老徐掏出口袋里的老懷表,表蓋上刻著“艱苦奮斗”四個字,他指了指玻璃柜上的標價簽,“時代變了,但有些道理變不得。”老曲接過話茬:“年輕時覺得‘新’就是好,現在明白,‘舊’里藏著寶,關鍵要會挑。
雜貨鋪里的老物件
困:褪色的記憶
然而,守舊不等于停滯。老曲發(fā)覺自己的記性像漏雨的瓦片,愈發(fā)不管用了。那次,又把黃鶴樓記錯價,結果賠了三包煙錢。“老婆子,這些包裝都差不多,型號字體那么小,看得我老眼昏花,咋個辦呢?”老曲懊惱地說道。
老兩口在家琢磨,偶然間看到孫子遺落在店里的水彩筆,老伴張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咱把價錢寫到包裝盒上,不就行了嗎?”
“還是我老伴厲害啊,我這就寫上,看我下次還搞錯不。”
企媒創(chuàng)氪注意到,老曲在商品的包裝上一筆一畫地標注上價格:“120,110……”那些微微顫抖的數字,宛如一隊隊蹣跚學步的孩子,爬滿了各色煙盒。
老曲的“笨辦法”
可是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卷煙都放在柜臺后面的箱子里,老主顧來了看不到新品,依舊只買自己常買的那些,生意并沒有太大改觀。
“唉,怎么辦呢,人老了就是不中用啊!”老曲感到很是迷茫。
變:兼蓄的革新
“曲叔,您瞧瞧現在時興的貨架,前面的玻璃展柜又敞亮又規(guī)整,后面的背柜下層儲物上層展示,貨品價錢一目了然。換上這樣的貨架,您這小店也能跟著體面起來!”2023年,襄城煙草專賣局啟動農網終端煥新工程,在新集村打造農網示范線路,老曲和老徐的“雜貨鋪”被列為重點改造對象。
“小樊啊……”老人喉頭滾動,終是嘆出一句:“我這把老骨頭,還能折騰幾年呢?再說了,換個柜臺花費也不小啊!”
據企媒創(chuàng)氪獲悉,在多次上門走訪中,臥龍市場部客戶經理樊俊了解到老人的困境和顧慮,結合“老人老店”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保留供銷社格局,但將老式木柜換成透明玻璃煙柜,貼上醒目標價簽。
“標簽用仿宋體,和供銷社的老標語字體一樣,不突兀。”小樊的辦法讓老曲直豎大拇指,隨即報名訂做新柜臺。看到老曲嶄新明亮的新煙柜,老徐也心動了,“看來我也得跟上潮流!”
如今,這兩家改造后的店鋪,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奇妙融合體。玻璃煙柜旁擺著老式餅干鐵盒,掃碼支付二維碼立在老式電筒旁,智能電子秤與臺秤并排而立。
客戶經理樊俊(右)在老徐店鋪開展駐店指導
自從煙柜換了之后,老曲和老徐店里的人氣明顯旺了不少,在客戶經理的指導下,店鋪月營業(yè)額也比改造前翻倍。這在這條美麗寧靜的鄉(xiāng)村小道上,兩家人依舊每天早早開門,慢悠悠擦拭柜臺,撥動著算盤珠兒對賬。夕陽西下,木格窗欞的影子斜斜映在水泥地上,玻璃柜里的標價簽閃著微光,仿佛將四十載光陰凝成一句話:時光雜貨鋪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常東曉、魯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