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家長們的感受尤為深切。
近日,清華大學校園內的一張“雙減”海報,猶如當頭棒喝,讓無數人警醒。
這其中,差異化的恰恰是每個家庭獨一無二的教育方式。
優秀的孩子,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內在的自覺與清醒。
而很多普通孩子則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政策稍有變動,便可能迷失方向。
那我們該何如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呢?
今天,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特聘專家盧勤教授教我們做“佛系”家長。
01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女兒對媽媽李煥英說:
“你未來的女兒會長得很漂亮,很有出息?!?/p>
但是李煥英卻回復道:
“我只希望我未來的女兒健康快樂就好?!?/p>
曾幾何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甚至面對孩子的教育,最焦慮的不是身處其中孩子,而是背后的家長們。
于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面對校園激烈的競爭、家長焦慮的“雞娃”后,產生了或輕或重的心理負擔甚至心理疾病。
是啊,孩子能夠坐在教室中日復一日的學習已經筋疲力盡,可家庭如若再不能成為他們休憩的港灣,那他們該何去何從呢?
有位班主任做了一個實驗,讓班里的學生在小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煩惱和愿望。
起初,老師認為學生都會寫希望自己考試取得第一名;
可結果紙條的內容卻讓他紅了眼眶。
很多孩子寫下:
希望父母不要吵架
希望爸爸多愛媽媽一點
希望媽媽少做點家務
希望父母多陪自己一會
“佛系”一點養娃,并不是讓我們放手不管,而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最真摯的愛。
02
就像先后把兩個兒子陳德銳、陳德赟送進清華和北大的陳媽媽,她深知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沒有過多干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而是主要陪伴兩個兒子成長,給他們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在采訪中,很多狀元們都曾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松、信任、像朋友一樣”。
如今,越來越多的“佛系”家長出現也說明了兩點原由:
1. 家長自顧不暇,只能聽天由命: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搬起磚沒法抱你,放下磚沒法養你。
我相信,如果不是被現實打敗,沒有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也沒有哪一位家長愿意躺平。
孩子自制力差,如果缺乏父母監督,想要孩子自律,本身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但現實是,大多數家庭,父母忙于生計,為了生存,工作繁忙,家庭工作兩難全,難以顧及孩子的學習。
農村家庭更甚,父母一年到頭背井離鄉,唯有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看望孩子,想要管孩子,也是鞭長莫及。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送去輔導班,花錢請人輔導學習,難道這一類家長就沒想過嗎?
他們只是無奈給不了太多,為了生存精疲力竭,只能選擇“佛系”。
2. 孩子不爭氣,實在是沒招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讀書的料,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學霸。
很多時候,即便家長再怎么努力“雞娃”,孩子依舊那么“平凡”。
即便花費了大量的錢財,給孩子請了輔導,報了培訓,依舊看不到孩子的改變。
孩子如同一塊頑石,風吹雨淋、日曬火烤,毫無改變!
家長心累,孩子也疲憊。
不如隨緣而去,讓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為普通人,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當然,也有家長坦言說,他的孩子學習成績并不理想,但是在繪畫方面卻有天賦。
所以,他發現與其逼迫孩子追求好的學習成績,導致孩子壓力大,情緒差;
不如試著躺平,“佛系”一點,讓孩子在喜歡的領域做自己喜歡的事,說不定就能發光發熱。
不追求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讓孩子發展自己的個性。
03
前陣子,河南一學霸,留下一封引人深思的遺書,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
我走后,他們會給你們減少作業,增加休息,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來過?!?/p>
從遺書中不難看出,孩子文筆優秀,但也滿懷心事,不知與何人說。
有人說是家長太卷了,給到孩子過大的壓力;
也有人說是學習負擔重,孩子承受不來;
但無論是什么原因所致,孩子內心所承受的壓力都是真實存在,不容忽視的。
無處安放的情緒,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掌握好教育的度,孩子身心健康,是任何事情的前提。
北大校長蔡元培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p>
成績,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唯一標準。
要明白孩子的極限值,不顧實際地逼迫只會導致父母或者孩子走向極端。
《傅雷家書》有言: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們掌握之內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
“佛系”家長,不但勇于接受孩子的平庸,更勇于接受孩子的多樣。
只要孩子能夠堅強面對生活,在苦難挫折面前,不退卻,那就是成功。
用聰明與成績去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未免過于片面,平凡的我們,擁有一個好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放下執念,不再勉強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凡”與“普通”,將身心健康擺在首位,也未嘗不可。
人和人之間是有差距的,有人的一出生就在羅馬,而有的人,卻并沒有想要前往羅馬的想法,或者努力了也難以到達。
有的孩子上985、211,而有的孩子卻只能勉強上完初中、高中。
但是后者將來未必就不成功、不幸福。
人對幸福的定義是多樣的,不一定站得高就幸福,不一定有錢有權就幸福。
有一個健康的身心,是幸福標準的前提。
“佛系”家長更多的是讓我們回歸到教育的本質。
愛的教育,“德智體美”缺一不可。
我們不能取其一而去評判一個孩子優秀、好壞與否。
教育孩子,前提一定是讓孩子在健康快樂的基礎上“成龍成鳳”。
本末倒置的教育,往往容易事與愿違。
點亮在看,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