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連“被看見”的資格都要用錢購買。
近日,山東菏澤一家長發視頻吐槽說!還有天理嗎?!自己通過學校指定的“七天學堂”App想要查詢孩子的成績竟然還要花錢充會員,包月25元,一年就要300塊錢。而且,不僅僅是看那個排名分析是需要花錢的,就連看成績都是要花錢的!而且,如果不包月的話,每次看成績要花38塊錢!
網友就表示:看來,還是孩子的錢好掙啊!
當學校以“數字化教學”為名引入第三方軟件的時候,其本質上實際是默許資本將學生當成韭菜來進行收割。
這種數據壟斷本質上是教育資源的私有化。當學校將成績發布權拱手讓給商業平臺,當教師的教學反饋被APP的付費功能取代,教育的公共屬性正在被資本蠶食。
而這種操作不僅違反教育部“教學管理類APP不得向家長收費”的規定,更赤裸裸地宣告:在教育面前,窮人的孩子連“被看見”的資格都要用錢購買。
這件事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教育類的收費APP是怎么被引進學校的?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完成對家長的割韭菜主要經過了以下三個操作手法:
1.將一些基礎服務收費化:比如,查成績、看課表、交作業等這樣一些本應該是免費的基礎服務被一些人巧妙的包裝成叫“增值項目”!
2.制造焦慮:他們非常心機的操作就是,他們除了收費還要把一些功能進行拆分:比如說,免費版僅提供模糊成績,付費才能解鎖排名、錯題解析等核心功能。他們利用家長對排名的執念,將“班級排名”“學科對比”等關鍵信息設為付費內容,甚至故意隱藏真實排名區間,用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模式,誘導家長為這些教育數據進行強制消費。
3.強迫自愿:類似案例中,學校常常以“自愿開通”名義推薦第三方平臺,但一些關鍵的教學流程(如作業打卡、成績查詢)已經被綁定在這些平臺之上了,家長如果不付費就無法獲取完整的學業信息,這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強制消費。反正,“你不買就邊緣化你”,就說你愿不愿意“自愿”使用吧!
總之,在這種精心算計的功利主義邏輯的滲透下,教育淪為一場“氪金游戲”。
教育本應以培養人格、啟迪智慧為目標,如今卻被簡化成了一種“貨物交易”。當錯題解析需付費、班級排名靠充值解鎖時,學習不再是探索真理的過程,而是明碼標價的商品。這種功利導向,完全就是把學生家長當成了水靈靈的韭菜,而老師則蛻變成了沒有溫度的銷售員。
這里面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學校,他們怎么可以毫無底線到親自使用和推銷起這樣的教育類付費APP。
要知道,家長以及我們整個社會對學校的信任本來是基于學校育人的初心,但是當學校將手伸向家長的錢包時候,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還怎么敢保持我們的信任呢?
教育不是生意,更不是“合法收割”的遮羞布!教育公平不應該是資本逐利游戲的犧牲品。
如果我們的教育監管部門不能對類似事件加以重視,任由教育數據成為資本狂歡的籌碼,讓學校淪為商業公司的“分銷渠道”,把老師變成一個一個只顧著賺外快的推銷員的話,那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幾百元會員費,而是對教育本質的信仰。
本期推薦書籍:《教育的目的》——懷特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