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白新鑫
5月7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煤田地質局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深化地質工作改革創新,以高水平安全護航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
會上,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總經濟師、二級巡視員楊平介紹,山東省煤田地質局著力在打造深地探測技術品牌上求突破,圍繞黃河北富鐵礦、膠東金礦、鹽穴儲能等重點領域,解決關鍵探測技術難點與核心技術集成,取得了多項原創性關鍵技術突破。在重要礦集區、儲能發展前景區、重大地質災害區、煤礦安全生產區等關鍵地帶試驗、示范,形成了深部探測示范基地,為保障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圍繞富鐵礦戰略性礦產資源,提出了“煤鐵共盆”成礦理論,首次在煤系地層內發現了大規模厚層富鐵礦,打破了矽卡巖型鐵礦主要賦存于巖體與灰巖接觸帶的傳統認識,取得了新區域、新層系、新空間的“三新”找礦成效,開辟了我國富鐵礦找礦新方向。提出了概選礦帶→精選礦田→優選礦區→定位礦體的“四級漸進”式找礦預測方法,首次將煤田地震探測技術運用于富鐵礦深部找礦,精準識別礦致弱異常,成功破解了深部富鐵礦體的定位探測難題,助力齊河-禹城地區成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來全國首個億噸級富鐵礦資源基地。
在膠東金礦集區圍繞三大主要控礦斷裂,實施了我國首例金礦三維地震探測項目,揭示了區域構造格架及斷裂帶產狀變化特征,查明控礦斷裂傾角變化及拐彎位置,分析探索礦體賦存與地震屬性之間的關系,預測了成礦有利部位,開創性破解了金礦深部找礦關鍵難點。在廢棄鹽腔儲能項目中,創新推廣三維地震技術,實現了薄互層鹽腔空間形態準確預測,提出了正演模擬驅動的鹽腔頂界面界定規律,形成了斷裂、裂縫多尺度地震信息表征預測方法,構建了基于地震多屬性融合分析的鹽腔全空間識別模式,為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選址提供了重要依據。
開展富鐵礦深覆蓋區鉆探施工工藝技術研究,根據不同巖土層優化鉆具組合,質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解決了復雜地質條件下打偏打斜的質量問題,鉆進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創新井上井下聯合防災減災技術,采用地面定向鉆及高壓注漿技術對頂底板薄層灰巖水害治理,鉆孔進入目標層后,以“帶、羽、網狀”鉆孔軌跡,探查所鉆范圍內目標層中地質構造,擴大鉆孔控制范圍,提高目的層注漿改造效果,將含水層改造為有效隔水層,實現水害區域超前防治目的。創新優化施工參數、優化復合定向鉆進等技術,充分發揮設備效能,施工質量和鉆探效率大幅提升。其中,在陜西油氣井、山西煤層氣等項目施工中,達到了24小時鉆探進尺600余米的效率,鉆效提高了4倍。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