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春日的寧夏同心縣,日光和煦。在下馬關鎮五里墩村設施農業基地103號大棚里,紫色小花下掛滿了金燦燦的人參果。50歲的馬其才手腳麻利,半蹲行走,不一會兒就摘滿了兩大桶人參果。“一冬辛勞后,品嘗到了收獲的甜蜜。”這個曾經“風吹石頭跑,春夏無綠草”的旱塬,如今正用“黃金果”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困局:“種啥啥不長”
站在下馬關鎮高地上遠眺,連片的設施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10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農業以傳統種植為主,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以上。“土地澆不上水,種啥啥不長”。當地老百姓要么外出務工,要么放羊,種地收成只能看天,增收難、收入低、生活苦。“以前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地還能收點莊稼,掙個100多元。年景不好的時候,連點好草都收不上,更別說糧食了。為了養幾只羊,起早貪黑、翻山越溝,苦不苦?干過的人都知道。”五里墩村村民劉學強深有感觸地說。
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同心縣面對這道題,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主心骨”。縣委、縣政府多次深入調研發現,雖然下馬關鎮自然條件惡劣,卻也有自身優勢:地處北緯37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適宜農作物生長,而且品質特別好。這樣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為人參果等特色農產品的生長提供了條件。
但就算是擁有這樣的優勢條件,人參果的種植也并非一帆風順。起初,當鎮上決定引進人參果種植時,許多村民都持觀望態度,不敢輕易嘗試。畢竟,人參果是一種嬌貴的作物,對溫度、水分等條件要求極高。旱塬上陽光照射時間長,土地硒砂含量高……下馬關鎮在產業推廣初期,還面臨著很大阻力和困難。
破局:“打個樣,帶頭干”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鎮上請來產業專家和寧夏農林科學院專家對當地的土質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這里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適合人參果生長。同時,政府還出資建設大棚,鼓勵脫貧戶和監測戶自主經營種植。“借助鄉村振興項目資金,2023年起,我們在全鎮建起1600余個大棚。種番茄、栽辣椒,各村忙得熱火朝天。五里墩村的土質氣候都合適,卻沒幾個人敢試種人參果。”下馬關鎮黨委書記楊明說,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所得收益全部歸種植戶所有。即便如此,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好多人還在觀望。
為此,村上決定給大家“打個樣,帶頭干”。劉學強就是其中之一。“這人參果嬌貴得很,溫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水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那段時間,我天天在大棚里轉悠,半夜起來看溫度是常有的事兒。”劉學強說,“自己一度懷疑,幾個塑料片子,箍了一個棚子,再種上幾棵苗子,半年就能掙幾萬元?”但每有困難時,縣鎮村領導和技術人員都會出面幫忙。慢慢地,他學會了精耕細作、科學管理,昔日放羊娃,變身現代化農民。劉學強依靠敢干和科學種植,不僅把嬌貴的人參果種活了,還種好了,當年一棚賺5萬元,引起轟動。之前上門都請不動的五里墩村村民,今年搶著種。
在這樣的示范帶動下,下馬關鎮進一步通過建立聯農帶農富農模式、農投托底收購模式等機制,確保了農戶的收益穩定。在技術方面,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探索“黨支部+村集體+農戶+專家+農技人員”等鏈式推廣服務模式,解決農業發展“散、弱、小”問題。市場推廣方面,借助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等新業態,讓人參果走進千家萬戶。通過舉辦特色農產品人參果宣傳推介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在水資源的管理中,下馬關鎮通過引進紅寺堡揚黃水利工程引黃河水、推廣滴灌與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配套建設水利設施及冷藏庫、聯合科研機構開展精準水肥調控等技術措施,破解了設施農業缺水難題,為當地人參果特色產業消除了障礙。
50歲的馬其才和劉學強都是2024年第一批“敢吃螃蟹”并嘗到甜頭的人。馬其才大字不識幾個,采收期每晚在電商直播間叫賣人參果。這個十幾年前從張家塬搬遷而來的生態移民,此前靠打工謀生,2024年卻借著種植一棚人參果達到人生新高度:以前買水果吃,如今自己種;以前外出掙工錢,如今自己做老板雇人干活兒;以前農閑曬太陽刷視頻,如今農忙迎客戶忙發貨……今年,他一口氣種植了3個大棚的人參果。如今,“同心人參果,甜自下馬關”已經深入人心。
蛻變:讓旱塬“生金”生生不息
通過這幾年的攻堅,同心縣在不斷創新聯農帶農機制,不斷鞏固壯大蘆筍、枸杞、菌菇、馬鈴薯和肉牛養殖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還形成了“一園區五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布局,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脫貧戶收入雙豐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其中,人參果產業的迅速崛起尤為亮眼,成為下馬關鎮農業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馬關鎮按照“全鎮統籌、跨村共建”的思路,采取“市場驅動+農戶主導+政府保障”的模式,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強鎮興村富民的主導產業,舉全鎮之力促成資源共享、項目共育、發展共贏的新格局。如今,1200多戶脫貧戶從設施農業大棚里種植的人參果、小番茄、辣椒中見到了效益,獲得了收益,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生活更甜了,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樸素道理。
“我現在一棚的收入抵上那時候四五百畝旱地的收入,抵上100來只羊的收入呢!”劉學強感慨地說。更可喜的是,全鎮涌現出像馬其才這樣的“新農人”群體。在五里墩村設施農業基地舉辦的特色農產品人參果宣傳推介活動中,馬其才、劉學強和村民們聚到一起,參加人參果采摘大賽,觀看精彩節目,與現場電商企業、網絡達人、快遞公司討論如何讓同心縣人參果名氣再大一點、到消費者手上的速度再快一些。過去多數時間忙著照顧家庭的農村婦女蘇厚琴和姐妹們,在當地婦聯組織下,到大棚觀察人參果果形、顏色,鉤織出了逼真的人參果形象文創產品,引得眾多村民圍觀購買。
下馬關鎮通過發展特色設施農業、打造品牌、延伸產業鏈等成功經驗不僅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福祉,更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為了讓旱塬持續生金,未來同心縣將繼續在產業創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們計劃進一步借助“直播帶貨”“訂單農業”等新業態,讓這顆“黃金果”走進更多的家庭,成為全國消費者餐桌上的健康首選。同時,他們還將繼續鞏固壯大傳統產業,形成多元化、立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沒有文案,但把最美的文章寫在大地上;我們沒有流量,但鄉親們的口碑就是最好的流量。”楊明和村民商量:引進人參果深加工項目,讓產業鏈再長一些,產品附加值再高一些,就業渠道再廣一些,鄉親們的日子再紅火一些,讓更多“黃金果”甜潤百姓心田。(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國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