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的息烽縣,青山疊翠間,連片的蔬菜大棚“銀波”蕩漾,果園內無人機盤旋作業,智能化雞舍井然有序。作為貴陽市“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的核心供給地,息烽縣依托山地特色資源稟賦,以“標準化、綠色化、市場化”為路徑,推動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實現新突破,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菜果肉”協同增效 激活“三農”新動能。
2025年一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8.58億元,同比增長3.4%;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1元,增速6.3%。數據背后,是科技與生態的雙輪驅動。息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曹廷友表示:“我們將持續推廣智能化農業技術,發展生態循環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菜籃子”保供:科技打造綠色“蔬菜工廠”
在貴陽市2.5萬畝高標準設施蔬菜保供基地息烽園區,4000畝現代化大棚內,螺絲椒、西紅柿等8類精品蔬菜長勢喜人。
“菜果肉”協同增效 激活“三農”新動能。
園區負責人介紹,通過物聯網環控系統、水肥一體化設施,管理人員可遠程控制灌溉、卷膜等操作,精準調節溫濕度與光照,實現“冬保溫、春避雨、夏遮陽”。“反季節蔬菜錯峰上市,不僅提高了蔬菜的單產量,還顯著提升了蔬菜的品質。”
“傳統種植依賴經驗,現在靠數據說話!”園區負責人介紹,智能化管理減少資源浪費和病蟲害,大大節約了水肥成本。2024年,園區帶動1602戶6408人增收,累計分紅1283.3萬元,村民通過務工、土地流轉實現家門口就業。
息烽縣作為貴陽市主要蔬菜保供基地之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目前,全縣蔬菜播種面積每年穩定在30萬畝(次)左右,年產量超50萬噸以上,除本地保供外,還遠銷重慶、廣東等地,形成以石硐鎮為核心的多品類產業帶。
“果盤子”提質:智慧果園結出“黃金果”
走進石硐鎮龍坪村“嘉佳益”果園,黃金奈李樹枝隨風輕擺,無人機正為果樹精準施肥。
“菜果肉”協同增效 激活“三農”新動能。
“科技讓管理更高效!”果園負責人李坤介紹,“嘉佳益”果園采用寬行密植、Y字形樹形種植,行距4.5米,株距2.5米,兼顧采光與機械化作業。公司秉承“農業+科技+產業化”的建設目標,集成生草栽培、無人機植保等技術,今年預計產量10萬斤,產值超100萬元,并帶動147戶農戶就業。
“嘉佳益”果園是息烽水果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息烽縣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目標,推動水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葡萄3.12萬畝、獼猴桃2.38萬畝,種植規模居省、市前列。2025年,息烽計劃實施品種迭代、避雨設施升級、水肥一體化等項目,推動果園采摘面積穩定在13萬畝以上,年產量力爭達12萬噸。
“肉案子”增效:循環農業激活生態經濟
走進息烽縣溫泉鎮年合養殖有限公司安龍養殖場,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現代化雞舍映入眼簾。
“菜果肉”協同增效 激活“三農”新動能。
“采用最高端的養殖技術和設備,能夠實時監測并調節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因素和投喂、防疫等重要環節,為肉雞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最均衡的營養攝入。”息烽縣年合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林介紹。養殖場智能化雞舍內,喂食、溫控、防疫全流程自動化,肉雞存活率達98%以上。糞便經無害化處理制成有機肥,反哺農田,形成“養殖—肥料—種植”生態閉環。
息烽縣肉雞產業被列入全省100個省級重點農業示范園區、貴陽市千萬羽肉雞養殖基地。2024年,全縣出欄生態家禽1178.6萬羽,生豬7.62萬頭,肉類總產量2.67萬噸,帶動就業超5000人。通過“企業+農戶”模式,產業鏈條持續延伸,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以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筆,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曹廷友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智能化、自動化養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與生態的和諧共生,打造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注重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通過深加工、品牌建設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持續探索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路徑。(圖/文 成嬋、宋安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