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東之眼:海門北站
長三角樞紐新格局下的地域優勢分析
通東之眼 區域優勢分析
? 2025 長三角城市觀察 | 數據來源參考: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南通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寶山高鐵站開工建設,2027年6月30日竣工 #南通宇宙通
通東之眼·海門北站:長三角樞紐新格局下的地域優勢分析
一、地理樞紐與交通網絡優勢
長三角幾何中心的戰略定位
海門北站位于南通市東部,緊鄰上海、蘇州兩大經濟核心區,處于長三角“滬蘇通”金三角交匯點,是南通東向拓展的“門戶”。其地理坐標輻射如東、通州灣及南通主城區,成為連接蘇南與通州灣新出海口的關鍵節點。
高鐵網絡:2027年北沿江高鐵開通后,1小時直達上海虹橋,2小時覆蓋長三角主要城市,并與京滬二線銜接,形成南北交通主軸。
跨江通道:2028年通常高速、海太通道貫通,推動南通與蘇南(太倉、蘇州)跨江融合,實現物流、人流雙線提速。
多維交通疊加的“超級節點”
未來如通蘇湖城際、滬通城際東線等線路將使海門北站成為長三角城際網的“十字路口”,同時通過疏港鐵路直接接入通州灣港口,強化“江海河鐵”多式聯運體系。
二、區域經濟與產業升級動能
南通樞紐城市的“心臟泵站”
作為南通“三主四輔”鐵路樞紐的核心輔站之一,海門北站承擔兩大核心功能:
產業承接:依托北沿江高鐵與滬通城際,承接上海外溢的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資源,助力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基地。
物流中樞:通過通州灣新出海口聯動,降低沿江企業物流成本,支撐“向海經濟”發展。
通州灣新引擎的陸域支撐
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規劃中,海門北站通過如通蘇湖城際等線路,為大宗商品運輸提供快速陸路通道,強化港口腹地經濟。
三、二甲鎮的“臨站經濟”潛力
空鐵雙樞紐驅動的區位紅利
二甲鎮距離海門北站僅8公里,疊加南通新機場(選址周邊)規劃,形成“空鐵聯運”雙樞紐優勢,可發展:
物流倉儲:建設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對接高鐵快運需求。
商貿服務:承接商務客流,發展會展、酒店等業態,打造職住平衡的衛星城鎮。
政策與生態協同機遇
二甲鎮憑借低廉工業用地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可吸引臨空產業、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同時與崇明生態島協同,融入長江口生態保護框架。
四、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價值
滬通同城化的加速器
滬通城際東線建成后,海門北站至上海浦東僅需40分鐘,推動南通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反向輻射張江科學城等科創資源。
京滬二線的“備份通道”
作為京滬二線南通段節點,海門北站可分流京滬高鐵壓力,提升區域交通韌性,強化京津冀-長三角走廊的應急能力。
五、未來展望:從節點到要素配置平臺
至2030年,海門北站有望升級為長三角“要素配置平臺”:
數字樞紐:5G+智慧車站推動人流、物流、數據流融合。
生態協同:依托長江口生態廊道,發展低碳交通與綠色產業。
國際鏈接:通過通州灣對接“一帶一路”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成為內外循環轉換樞紐。
結論
海門北站以“通東之眼”定位,不僅是南通重塑長三角地位的核心抓手,更是區域從“交通末梢”轉向“戰略前沿”的標志。其多維交通網絡、產業聯動效應及二甲鎮的協同潛力,將推動南通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
聲明原創:吳夢達+R1
城市系列觀察 高鐵時代的城市博弈 樞紐優勢與人才虹吸的雙刃劍
夢達視角 城市系列觀察之三 南通 撕裂的萬億之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