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的大棋盤上,每一步落子都牽動著各方的神經。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67票贊成、2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正式確認75歲的共和黨人戴維?珀杜出任美國駐華大使。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要知道,此刻的中美關系正處于敏感而復雜的階段,這位新任大使還未踏上中國的土地,就似乎迫不及待地“出招”了。
戴維?珀杜的履歷相當豐富且充滿故事性。他曾是銳步、達樂等跨國企業的CEO,在商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商業經驗,還在新加坡和香港生活了超過20年,主導過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布局。后來在2014年,他棄商從政,成為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堅定支持者。這樣獨特的經歷,讓他在政治舞臺上有著與眾不同的視角和立場。
戴維?珀杜(資料圖)
然而,珀杜的對華態度卻讓人捉摸不透。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他一邊稱中美關系是“21世紀最關鍵的外交挑戰”,一邊又渲染所謂“中國威脅”,他謬稱中國正與美國進行一場“新型戰爭”,并無端指責中國對“當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這與他2019年訪問中國時公開贊賞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克制態度”截然不同,其立場的轉變之大,被不少人認為是政治上的“變色龍”行徑。
珀杜這種反復無常的態度背后,或許有著復雜的利益考量。擔任達樂CEO期間,他因將1.2萬個美國崗位外包至中國而飽受爭議。但在2025年的聽證會上,他卻宣稱“美國優先不是孤立主義”,并承諾“保護美國企業免受中國不公平競爭”。這種立場的搖擺,暴露出美國精英階層在“對華脫鉤”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艱難抉擇。
戴維?珀杜(資料圖)
當前,中美關稅戰正處于白熱化階段,美國對華加征的145%關稅已正式生效,中國也同步反制將對美關稅提高至125%。在這樣的背景下,珀杜的上任似乎帶著特朗普賦予的“特殊使命”。據路透社披露,特朗普已明確對華事務由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主導,珀杜的角色被定位為“傳聲筒”,這與2021年前駐華大使伯恩斯的境遇如出一轍。
盡管如此,特朗普仍要求珀杜重建中美溝通渠道,可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又宣布對華加稅并加大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力度,這種“大棒+胡蘿卜”的策略,實在讓人難以看出誠意,也讓珀杜的外交努力從一開始就面臨重重困境,頗有淪為政治表演的風險。
不過,珀杜也并非毫無機會發揮作用。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巨頭因關稅導致庫存告急,已私下與中國供應商恢復合作,珀杜的商業背景或許能幫助雙方在農產品、日用品等領域達成臨時協議,緩解民生壓力。而且,中美在南海、臺海等問題上的摩擦持續升溫,珀杜在香港的生活經歷,也許能為雙方建立“危機熱線”提供寶貴的經驗。此外,美國對中國計算芯片的封鎖已引發反噬,英偉達等企業因失去中國市場股價暴跌,珀杜若能推動技術領域的有限合作,說不定能成為破局的關鍵。
白宮(資料圖)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美關系的走向并非由一方決定。珀杜在聽證會上反復強調對特朗普的“忠誠”,這種政治忠誠是否會讓他在中美關系中失去客觀公正的立場,我們不得而知。他所下的“挑戰書”,無論是渲染所謂“中國威脅”,還是炒作芬太尼問題,都不過是美國國內政治的產物,無法掩蓋中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合作基礎和共同利益。
從整個國際局勢來看,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關系的好壞影響著全球的穩定與發展。我們希望美國能夠摒棄冷戰思維和霸權思維,以更加理性、務實的態度對待中美關系。而對于珀杜,我們期待他能在商業經驗與政治忠誠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為中美關系的緩和與發展貢獻積極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傳遞所謂的“挑戰書”。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才是實現共贏的唯一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