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萬歷十五年,那是歷史上平平常常的一年。
全年并沒有什么大事,頂多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的北京,缺少雨水,南方又降水過多而發生水患,五六月時疫流行,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
可這些,對于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似乎年年都在發生。
只不過,只要未曾釀成大災難,似乎也就無關緊要,不用大書特書。
可人間之事,大多也都是煙火尋常,但歷史能記住的,會被書寫的,大多都是那些大人物的故事,記住的不過王朝興衰,權力更迭。
對于《萬歷十五年》,有句評論說:
不通人性,是你沒讀懂歷史。
但讀了之后,也會發現,歷史上,大人物小人物,其實都一樣,都被人性裹挾著,被這個世界裹挾著,那些能跳出限制,自己決定自己人生的,都是“反人性”的。
讀完《萬歷十五年》,發現理解這4個“牢籠”,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
01
權力牢籠
萬歷九歲登基當皇帝,到萬歷十五年,他已經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十五年了。
在他九歲的那一年冬天,隆慶象征性地為他舉行了成人禮,一切按照禮儀規定,萬歷像一個傀儡,跟著禮儀師進進出出三次,每次換不同的衣服,完成了這個他根本理解不了的成人禮。
幾個月后,隆慶去世。
按照傳統的勸進程式,全體官員用最懇切的話請求這位年幼的皇太子繼位大統。
同樣是按照規定,前兩次請求,皇太子要拒絕,因為父親剛剛去世,悲傷不能自己。沒有心思繼承皇位。
第三次請求如期而至,按照規定,萬歷該答應了,因為社稷重于個人得失。
萬歷成了皇帝,成了世間權力最大的那個人。
既然成了皇帝,一切就要按照規矩來辦,他的所作所為,都有固定的禮儀章程,什么時候祭天,什么時候拜祖宗,接見外國使臣,都必須按照規矩。
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威嚴不可侵犯,所以,他必須按照祖宗制定的標準,嚴格執行。
稍微有所差池,他手下的臣子們,就會寫來無數規勸的奏章。
而這時的萬歷,還太小,他像一個木偶,演著皇帝的戲,卻被這個世道和身邊的大臣推著走。
他屁股下面的那把龍椅,寫著權威,在這世間,沒有人和他平等。
可是,那也是籠子,他坐上去,成了皇帝,一切就都有了規定。
任何不符合規定的,都會被規勸。
世間權力,都是一個籠子。
身為天子的萬歷,在另一種意義上講,他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
站在什么樣的位置,就要做什么樣的事情。
《百年孤獨》里有句話說:
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那是榮譽,也是豬圈。
那是權力,也是籠子。
張居正雖貴為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他也被他的權力困住,只要他還是首輔,他就得做著首輔該做的事情。
皇帝雖然還小,可是皇帝的話他卻不能不聽。
于是,就連父親去世,張居正回家丁憂的權力都被剝奪了。
后來,申時行成了首輔,可他沒有張居正的手段,不得不當個老好人,誰都不得罪。
這些人,都是那個時代權力頂峰的人,可是當他們獲得權力的時候,也被關進了權力的籠子。
每天的早朝,不管有意義沒意義,就跟公司的早會一樣,哪怕全是形式主義,他們也不得不按時上朝。
權力,可以困住他人。
使用權力的人,也被權力構造的籠子困住。
當我們有什么的時候,我們也被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占有、分裂。
02
認知牢籠
每個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認知里,他絕對沒法去過他自己不知道的生活。
張居正憑借能力,再加上各種機緣,成為大明首輔,他一心改革,希望朝廷變得富強。
得勢后,他用鐵血手腕征服了整個朝堂,他提出的考成法,讓朝廷上下辦事效率大增。
在朝堂上,張居正幾乎成了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軒朗,長須,而且注意個人形象,衣服每天都像嶄新的一樣折痕分明。
萬歷皇帝,對張居正更是敬愛有加。
更不要說,張居正還是萬歷的老師。
因此,對萬歷的學習,張居正可謂嚴師,然而,他畢竟只是一個人,只是用自己的經驗在指導萬歷。
可悲的是,作為一個人,他的經驗,就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
可張居正不知道,他不斷用自己的想法要求著萬歷。
萬歷寫字越來越好,張居正覺得,當皇帝,光字寫得好,一點用都沒有,他上奏萬歷,藝術的精湛,對蒼生并無益處。
他忘了,藝術可以滋養靈魂。
萬歷聽了,從此,他的學習就只有經史,沒了書法。
萬歷關心宮內婦女喜歡的珠寶美玉,張居正覺得,關心這個,還不如多關心人民的生活,珠玉玩好,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服穿,不值得皇帝關注。
后來,萬歷的個人欲望升起,花錢越來越不節約,這讓提倡節約的張居正受不了,畢竟他張居正,如此拼命為朝廷賺銀子,可不是用來敗家的。
張居正也直接上奏規勸。
他的很多做法,在他看來,都是對的,可是他的那些對皇帝毫不留情的做法,也讓萬歷心里不舒服,為后面的禍端埋下伏筆。
他是這樣想的,也就只能這樣活。
反觀萬歷,他雖坐上了那個寶座,可國家的一切事務,都得問問張先生的意見,他還太小,張居正的威望又太大,他為國家帶來的改變,也實在太大。
張居正執政的十年,大明中興,欣欣向榮。
北方的虜患已經不再發生,東南的倭寇也幾乎絕跡。
承平日久,國庫充盈。
這些看得見的改變,都讓萬歷十分依賴張居正,重要的官員任命,必須要張先生同意。
可是張居正死后,萬歷也成年了,張居正的影響沒了,萬歷就用自己的方式活著了,于是,他活得越來越放肆,剛剛中興的大明,也快速衰退,回到它原來腐敗落魄的樣子。
事實上,每個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
萬歷是,張居正也是。
因為若張居正能意識到,他后會遭遇抄家,兒子會因為不堪屈辱和拷打而自殺,皇帝所賜予他的一切都會被一句話收回。
那樣的話,他還會這樣活著嗎?
如果他有那樣的認知,紫禁城的日出日落,還會那樣吸引他嗎?權力還會那樣吸引他嗎?
當我們全力追求某種生活的時候,是因為在我們的認知里,那種生活要勝于其他生活。
然而,不管是什么樣的生活,也都只是一種生活而已。
一個人真正的改變,是認知的改變,認知的限制。
03
社會牢籠
人是社會性動物,這話挺有道理。
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有一個“社會”在籠罩著他,這個社會的規矩,社會的傳統,也在暗戳戳地打量著他,而他也會在無形之中,或多或少地被影響著。
萬歷時代,那個封建集權的時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在上千年的日積月累中,威力巨大,已經不會再有人出來質疑這些東西。
讀書人拼了命的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按照這一設定好的路線,一步步去奮斗。
少部分人不愿走這條路的,看起來就是那個社會的“局外人”,就像金圣嘆,就像唐伯虎。
所以,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讀書人,也被這一套傳統的觀念困住,捆縛于社會現實,只是被現實裹挾著向前努力。
他們拼命讀書,然后參加科舉,進入朝堂。
在那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普通人的命,在王權眼里,不過草芥,生殺予奪,皆由皇帝一言定之。
整個社會,沒有人覺得,這樣的事情有問題,沒有人覺得,這樣的事情不公平,更沒有人覺得,這樣的事情不合理。
整個社會都是那樣想的,于是,再不合理的東西,也就變得合理了。
如果說社會是一條河流,那么每個人都不過是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而已,河流的流向,就是他們的方向。
那些試圖逆流而上,或者離開河流而存在的,不是在逆流中粉碎,就是在陽光下蒸發。
在那個時代,海瑞算得上一個“好人”,他讀過圣賢書,用圣人的道德要求自己,也要求著別人。
海瑞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死板的人,他把自己活在王朝的規定里,一言一行,都要按照規定執行。
這就是海瑞的最高道德。
實際上,海瑞也是那個社會最忠實的產物,他尊重朝廷律法,一切按照最高標準去執行。
可以說,海瑞是官場里最正直的一個人,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卻只留下十余兩銀子。
在那個時代里,海瑞可以說是一個意外,是封建道德的最標準的產物。
但海瑞也好,張居正也好,申時行也罷,也不過都是在那個社會的某種標準下努力。
到如今,幾百年又過去了,可是人們依然也活在自己的社會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須接受社會的某些標準,他都必須接受這個社會用自己的標準去打量他。
這就是盧梭所說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因此,很多時候,要想看懂一個人,你先要看看他生活的時代,看看他生活的環境,看看是什么樣的環境,造出了這樣的人。
04
人性牢籠
是人,就有人性。
就有欲望、嫉妒、善惡、聰慧和愚蠢。
張居正身為首輔,也身為萬歷的老師。
他對國家忠誠,對萬歷也是用心教導。
可是,張居正忽略了人性。
他對萬歷嚴格要求,本是一種好事,可是他的一些做法,讓萬歷沒有面子,讓萬歷感覺自己不夠權威。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萬歷對張居正敬重有加,但在張居正當首輔的后期,萬歷心中,對張居正已經多有不滿。
可張居正還是沒有引以為戒。
上對萬歷,張居正不假辭色,下對臣民,張居正手段雷霆,所有反對他的,都被他一一剪除。
所以,很多人表面順從張居正,可內心大概是對他的恐懼居多,而不是真心服從他。
這大概也是封建權力下的暴力征服。
張居正死后,很多人就開始站出來指責張居正的不是,各種找他的小辮子,所以張居正死得并不安寧。
他死后兩年,萬歷還下令抄了張居正家。
人性是一種太復雜的東西,看不清,道不明,在人性面前,發生什么都有可能。
張居正嘴上勸萬歷要厲行節約。
每逢正月十五,宮里燈火通明,輝煌如白晝,可是張居正覺得,此舉太鋪張浪費,在他的提一下,這個活動被終止。
后來,萬歷想給自己的母親修飾一下宮殿住所,以示孝順,可張居正覺得,各處院子已經很好了,沒必要浪費。
可是張居正自己,卻不怎么節約。
他身居高位,想要討好他的人,很多會給他送禮,張居正并不拒絕這樣的享受,他出行的方式,也很鋪張。
在他死后,皇帝身邊的人,只要在皇帝耳邊吹吹風,就足以改變這位皇帝的態度。
張居正死后一年,萬歷下令剝奪了張居正幾個兒子的功名,死后兩年,萬歷下令抄了張居正家。
可張居正權勢正盛的時候,萬歷還許諾會照顧好他的子孫。
原來,就是這樣的照顧法。
這就是人性,他不可靠。
可是人只要活著,就得和人打交道,而和人打交道,其實就是和人性打交道。
可很多時候,人性是不堪說的。
所以,不要把人性想得太壞,也不要將之想得太好,如其所是就好。
知乎曾有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為何歷史總在重復上演?”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直指核心:“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若深入研讀歷史事件,便會發現:
每一次重大抉擇的背后,都暗藏著利益的驅動;每一場歷史變革的脈絡,皆是人性的較量。
讀懂歷史人物,實則是讀懂當下的社會與自我,甚至窺見未來的軌跡。
當你能透徹理解人性的本質,便掌握了世界運轉的根本規律,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找到獨屬于自己的前行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