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暫停鍵》《白天是阿波羅,晚上是雅典娜》《從電影啟航的BAUS劇場》都看了,感覺非常不錯。”大三數學系的馬小園,通過參加觀影團的方式,率先看了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愛的暫停鍵》。
展映票太難搶,報名觀影團就成了另一種機會。今年,馬小園幸運地通過了五場入圍影片觀影團活動,跟隨不同的觀影團走進影院,與一群影迷共享來自世界各地的入圍作品。
過去,電影節主競賽片的傳播路徑大多聚焦于專業場域:評委會的獎項評定、媒體場刊的評論解讀。然而,2023年,北影節第一次將展映觸角延伸到觀影團,將入圍影片通過“觀影團招募+映后交流”的方式帶入更為開放的公共空間。
電影節為什么要做觀影團場?
當一個電影節不僅依靠評委會的價值判斷,還通過媒體場刊提供具有獨立性、專業性的解讀,以及組織入圍影片觀影團場,觸及更多大眾影迷、普通觀眾時,它所體現的,是更為多元、開放的精神氣質,以及推動文化交流的擔當。
北影節,正在踐行這樣的嘗試。
毒眸去年曾參與過北影節場刊觀影,今年則帶著對電影節與場刊、觀影團之間微妙關系的好奇,參與了所有天壇獎入圍影片的觀影團場活動,試圖觀察普通觀眾對于電影節主競賽影片的感受。從觀眾報名、現場簽到,到映后交流,每一個環節都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北影節正以一種更貼近觀眾的姿態展開。
當電影節遇上觀影團
今年,有7家觀影團參與了天壇獎12部入圍外片觀影團展映活動,包括毒舌觀影團、知乎觀影團、紅紅火火觀影團、豆瓣觀影團、影秀觀影團、院長觀影團、時光觀影團。每家觀影團根據自身調性,組織了一到兩部影片的放映。
北影節組委會會結合觀影團的風格特點與合作意向進行影片和場次安排,并負責主創聯絡和場地協調,具體執行則交由觀影團完成。
毒舌觀影團被分配到了影片《牧羊人》,這也是觀影團排片表中的首場放映影片。在此之前,毒舌觀影團做的活動通常以院線片、商業片為主,但也想嘗試鏈接到更偏藝術片、文藝片的受眾,于是在收到組委會邀請后,便很快決定試一次。
不過,由于之前沒有組織過電影節展入圍片的觀影活動,毒舌觀影團也擔心固有社群粉絲對這類相對小眾的影片興趣不大,另一方面也擔心新招募的影迷可能不了解觀影團活動流程,影響整體活動效果。
尤其排片時間定在了工作日下午一點,更增加了招募難度的預期。按常規經驗來說,普通觀眾可能更傾向于自己買票看展映,這樣相對更自由,還有機會選擇周末場,而不會選擇在工作日參加觀影團活動。但沒想到,短短兩天,報名人數就過百了。
紅紅火火觀影團起初也有著相似的顧慮。他們組織了兩場觀影活動,《音訊》的觀影時間更是早上十點,九點多就要開始簽到。“最初確實擔心這么早觀眾起不來,但結果非常驚喜,當天那個廳基本坐滿了,氛圍非常好,觀眾都很專業,也都認真地在看電影。”負責人小凜分享稱,另一場《白天是阿波羅,晚上是雅典娜》的放映也是影廳爆滿,甚至有觀眾問“能不能坐在樓梯上”。
同樣帶著一絲擔心開始、卻以驚喜收場的,還有院長觀影團。作為今年場刊媒體之一吐槽電影院創辦的觀影團,院長觀影團組織了《愛的暫停鍵》展映活動。排片同樣是早上十點。
負責人院長最開始擔心的是觀眾參與度和映后互動,但這些擔心在招募人數超過預期后都不存在了。活動那天不僅觀眾到場積極,映后分享與提問質量也遠超預期。女主角赫爾加·古蓮也熱情與觀眾交流,包括如何理解這一角色、如何表演角色的情緒等問題。
雖然組織入圍影片觀影團場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最終的結果證明了,觀眾對優質、稀缺內容的熱情始終存在。實際上,電影節展與觀影團的合作不僅是傳統購票模式的補充,也是電影節展向觀眾的一次主動靠近。
讓影片抵達更多人
對觀影團而言,一場觀影活動,不止是招募和組織,更是一次對觀眾的主動篩選與培養,讓影片與觀眾更好地找到彼此。
小凜告訴毒眸,團隊會根據影片屬性在報名表里設置與影片相關的問題,以篩選更符合影片氣質的影迷。比如二次元作品,會偏向二次元愛好者;親子向影片,則更傾向于親子家庭;而天壇獎的藝術片,則傾向于招募更偏迷影向的觀眾。“希望觀眾是帶著準備和興趣來的,盡量避免出現觀眾看完電影后感到迷惑或者不理解的情況。”她說。
觀影團組織電影節展入圍作品的展映,則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在大銀幕觀看非主流院線電影的機會。“北影節的場次都是非常熱的,搶票也不一定能搶到,如果能組織一場放映,讓非常關注某部電影的影迷有另一個機會來到電影院是非常珍貴的”,紅紅火火觀影團另一位負責人叮叮談到,這些影片有不少后續可能不會登陸國內流媒體平臺或院線,而觀影團的組織恰好滿足了影迷接觸稀有展映作品的需求。
除了連接影迷與影片,觀影團活動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連接影迷與主創。映后交流讓主創能夠直接聽到觀眾的反饋,也為觀眾打開了走進影片背后的通道。“有些主創本來擔心作品中某些表達觀眾未必能理解,但通過映后交流發現,自己的想法被準確地接收到了,這對主創團隊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叮叮說。
在《白天是阿波羅,晚上是雅典娜》的映后交流中,觀眾的積極反饋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有影迷因對片名及希臘神話的好奇前來觀影,并向導演提問片名背后的含義。導演解釋,片名與影片故事發生地相關,那里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重要遺址區域,保留著阿波羅和雅典娜的神廟。片名有象征著白天與黑夜、生與死、男性與女性等二元對立與統一的寓意。
面對影片中男性角色缺失的疑問,導演在映后交流中回應,她并非厭男或制造性別對立,而是希望讓女性的身影與力量被看見。她指出,電影中男性角色往往較多,許多優秀女性角色被淹沒。通過設定更多女性角色,她希望讓那些偉大、閃光的女性形象被觀眾看到。
對于影迷而言,這樣的映后交流,是一次通向電影背后的旅程;對于主創而言,則是一次表達被準確接收的珍貴瞬間。
而更隱秘、更深遠的變化是,觀影團也正在為電影文化的傳遞,培養出新一代的受眾。
“我們需要純迷影向的人群,也需要剛剛開始了解電影的新觀眾。”叮叮說,“有新觀眾加入,電影文化才能延續。觀影團就是很好的窗口,既能帶動資深影迷,也吸引新的觀眾。”
在她們看來,觀影團承擔著電影節與不同觀眾群體之間的橋梁角色,只有拓寬受眾邊界,打破行業壁壘,才能真正助力電影節“出圈”,探索更開放、多元的傳播路徑。
“可以把那些原本對電影節了解不多,或者參與沒有那么緊密的觀眾拉進來。對于天壇獎入圍影片而言,觀影團展映是一個與觀眾直接對話、真正發揮電影魅力的時刻。”院長也認為觀影團是電影節的重要補充力量。
電影節的新可能
在所有盛大的國際電影節中,場刊評分向來是影迷關注的焦點。它既是專業視角的多維補充,也是藝術評價與市場走向的風向標。
首設于2021年的北影節場刊,通過匯聚電影人、專業媒體、影評人的評分與視角,或許并非意在提供某種獎項的預測,更重要的是為影片提供更多元的視角解讀,以及與市場接軌的通道。去年毒眸受邀作為場刊媒體,秉持著真實的態度對每部作品給出獨立的評分與短評,也能感受到北影節對每位場刊媒體立場的尊重。
過去幾年,《消失的她》《走走停停》等影片,正是借助北影節場刊積累了早期口碑,也順利走向院線市場。今年國產犯罪電影《大風殺》獲場刊最高分,也有助于為它在五一檔上映提前預熱。
而以觀影團的形式展映,則是北影節在場刊之外,另一種走向大眾的努力。通過真實的觀影體驗與主創交流,這些入圍作品能夠直接觸達不同層次、不同經驗背景的觀眾,也能夠在影迷社群、社交媒體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結合近幾年天壇獎入圍影片的變化,叮叮看到了更多外片的加入,而且不局限于好萊塢體系,“我們能夠看到各國多元的文化,看到來自土耳其、西班牙、阿根廷的作品,感受不同文化的美,這正是北影節slogen里‘美美與共’的直接體現。”觀影團有機會展映這些作品也能夠拓寬大眾的國際視野。
與近年女性主義電影發展趨勢相契合,院長觀察到今年的入圍影片里女性視角的作品有所增多,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影片關注人物的心理狀態,切口變得更小、更細膩。這些變化讓觀影體驗更加豐富多樣,背后體現出選片策略的變化,也折射出北影節在國際化、多元化方面的努力。
北影節的場刊與觀影團展映,不僅讓影片抵達更多人,也讓更多人理解、思考、討論電影所映照的廣闊世界,這也是電影節展所應實現的最大意義。
當觀眾的構成變得更多元,電影節的表達才會更有力。下一屆北影節,或許還會有更多不同場刊媒體與觀影團的加入。這種“意猶未盡”,恰恰是北影節所留下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