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眸娛
按理來說,一個是演員,一個是歌手,交集頂多是周深為羅云熙主演的影視作品獻唱,事實也確實如此,直到今年五一太湖灣音樂節兩人才第一次見面。
正主初相見,粉絲怎么就“打”起來了?一切都要追究到太湖灣音樂節上的一場“超時疑云”。
這場粉圈“大戰”爆發于羅云熙表演超時究竟有沒有影響到周深的表演,進而延伸到對藝人人品、粉絲素質以及音樂節該不該流量化的探討。一場關于音樂節的流量大戰終于爆發了。
太湖灣音樂節“超時疑云”
這場鬧上熱搜的“音樂節大戰”因表演現場的“超時疑云”而爆發,但實際上雙方粉圈之間已經積怨頗深。
從五一假期開始,太湖灣音樂節拉開帷幕之后,羅云熙粉絲和周深粉絲就因為“夜排”有了摩擦。所謂“夜排”,就是粉絲為了能夠搶占離舞臺最近的位置以方便和偶像互動,而提前一天或者更久抵達音樂節排隊,自己攜帶帳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在現場過夜,一到時間就沖刺進場占據最佳觀看位置。
顯而易見,雙方粉絲也早早組織到現場夜排,卻因為搶位置而產生了爭論。羅云熙粉絲指責周深粉絲霸道搶前排、不允許掛燈牌,而周深粉絲則指控羅云熙粉絲用燈牌覆蓋她們已經占好的位置和應援物,雙方由此展開了一場線下罵戰,本就鬧得很不愉快。
等到音樂節表演正式開始,又爆發了“超時疑云”,也就是這場粉圈大戰的導火索。起先是周深粉絲聲稱原定八點半結束演出的羅云熙八點四十三才下臺,超時了13分鐘,而原定八點五十登臺的周深,本來有20分鐘調試設備,卻被迫壓縮至僅剩7分鐘,最后匆忙登臺,導致粉絲體驗感不佳。
而羅云熙粉絲則主張沒有超時13分鐘,并曬出視頻力證羅云熙八點三十四就已經結束了表演,實際僅超時4分鐘,并沒有影響到周深調試設備,同時她們還大爆周深粉絲在現場辱罵其他表演嘉賓。
關于時間線的說法存在出入,讓雙方的矛盾越積越深,從最初的超時爭議,一步步上升到了對粉絲個人、明星本人的攻擊,最終延伸出了“流量演員為什么要參加音樂節”的爭議性話題。
客觀來說,音樂節表演超時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非常正常,受現場各種突發情況影響,表演時間往往無法完全準確預估,只要不影響到嘉賓的表演時長,一般觀眾也不會太過計較。那么為何唯獨今年的太湖灣音樂節因為超時掀起了互聯網罵戰呢?
在眸娛看來,這實際上是一場必然會爆發的“大戰”,即便沒有“超時疑云”,也會有其他導火索,當流量和粉圈進入,音樂節已經徹底朝著娛樂化轉型了。
被流量擠滿的五一音樂節
流量演員扎堆擠向音樂節,是今年五一假期的一大奇觀。
五一的音樂節市場,有羅云熙、任嘉倫這種男團出身試圖找回老本行的演員,也有如張新成、丁禹兮、張晚意這種表演科班出身的演員,還有趙露思這種打著做公益旗號的演員,在假期之前已經掀起了一輪爭議。
而這次爆發“大戰”的太湖灣音樂節,不僅有演員(羅云熙、岳云鵬),還有網紅(何秋亊、孫恩盛),更有號稱娛樂圈“素人”的院人(蒲熠星、周峻緯),甭管專不專業、唱得好不好聽,只要有人氣、有流量,都能來一展歌喉。
音樂節“變味”成了拼盤演唱會,外界的質疑從未停止過,而在五一假期結束之后,事實證明樂迷的擔心不無道理。
一是非專業歌手無法保障音樂節的聽感體驗。
這個五一假期被觀眾吐槽難聽的音樂節不在少數,習慣了墊音或是不開麥的非專業歌手,很難在全開麥的音樂節貢獻出一場精彩的演出,一些明星嘉賓甚至會用talk環節“水時長”,真正唱歌表演的時間并不多。
比如趙露思、丁禹兮都沒能逃過被批判“難聽”,羅云熙甚至還在舞臺上講起了“小品”,大談自己染發的趣事,音樂節直接變成了粉絲見面會。對于粉絲而言自然是好事,但音樂節不只有粉絲,更多樂迷失去了享受音樂的機會,專業歌手也變成了托底“修音響”的對象。
二是流量明星帶來了更多飯圈不良行為,導致了音樂節社區生態環境被破壞,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夜排。
一般來說夜排主要集中在流量藝人較多的場合,比如年末的跨年晚會、節目錄制等,粉絲之間為了攀比應援而去夜排搶好位置,當然明星本人以及主辦方都不鼓勵這種行為,畢竟此前也出現過夜排時間太長導致粉絲中暑、體力不支暈倒甚至是踩踏的情況。但音樂節以享受音樂為主,樂迷們鮮少會去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不過在這個五一,夜排也變成了音樂節的常態,羅云熙粉絲從四月份就開始籌備夜排活動,夜排粉絲更是舉起了300張羅云熙應援大旗在現場飄揚,大有攻占太湖灣的勢頭,包括周深、蒲熠星、0713男團等藝人的粉絲都參加了夜排。
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在于,夜排本身就是為了搶好的位置給偶像應援,不同陣營的粉絲難免會因為爭奪而產生摩擦,群體情緒也更容易蔓延和激化,進一步擴大成粉圈之間的矛盾。
而夜排只是飯圈行為的一種,一旦“流量”進入音樂節,粉絲之間的摩擦會逐漸常態化,所以太湖灣音樂節的這場粉圈大戰并不是意外,即便沒有“超時疑云”,粉絲也會因為其他原因“打起來”。
毫無疑問,演員以及粉絲進入音樂節之后,“倒霉”的一定是普通樂迷,無論是舞臺專業性被稀釋,還是粉絲罵戰、燈牌應援等一系列飯圈行為,都會影響到樂迷們享受音樂。
當音樂節走向流量快車道,朝著娛樂化轉型,普通樂迷的體驗感就被犧牲了。
音樂節生態的重新構建
音樂節擁抱“流量”,普通樂迷受苦,主辦方卻是真的吃到肉了。
以常州太湖灣音樂節為例,連續舉辦四天的音樂節,5月2日的門票最先售罄,這一天的陣容是0713男團+院人+薛之謙,都是粉絲數量相當可觀的藝人。
而縱觀太湖灣音樂節的整體整容,除了5月4日都是專業歌手之外,前三天基本可以看作是“拼盤演出”,集齊了網紅、相聲演員、音樂劇演員等各個領域的藝人,大多連音樂代表作都沒有,但帶票、帶動消費的能力卻相當強悍。
根據常州發布的數據,今年五一舉辦的第十屆太湖灣音樂節成功蟬聯全國音樂節票房榜冠軍,帶動了6.5億元周邊消費,而其中70%的觀眾從省外奔赴常州,25%的觀眾來自江蘇省內,僅有5%的觀眾是常州本地人。
在市場整體降溫的情況下,太湖灣音樂節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大多數掙扎在溫飽線上的音樂節而言,擁抱流量無疑成為了一種“自救”方式。
而另一方面,音樂節也確實走到了必須創新轉型的階段。
近年來國內各地音樂節井噴,逼得官方出手指出問題“片面追求‘人氣’,不計成本跟風大辦音樂節”,但2025年第一季度的音樂節并沒有出現明顯下滑,根據道略現場音樂統計,一季度全國共舉辦音樂節43個,與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雖然今年一季度的音樂節數量并沒有明顯減少,但觀眾人數同比下滑了34.0%,票房收入減幅達到39.1%。
音樂節越來越難吸引到樂迷成為了普遍現場,而這或許要歸結到表演嘉賓、表演曲目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上,不同的音樂節看同樣的表演,觀眾新鮮感流失是顯而易見的,表演陣容上的創新是必要的,擁抱“流量”就成為了一種創新形式。
不能否認,從帶票能力出發倒推嘉賓陣容,或許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流量和粉圈對音樂節生態的破壞是難以挽回的,被犧牲了體驗感的普通樂迷也正在流失。
目前各大音樂節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于,一方面是如何留住真正的樂迷,在陣容創新的過程中保證演出的專業性不被稀釋;另一方面,在擁抱流量保證生存的同時,如何構建健康的演出生態,不能讓音樂節從樂迷的烏托邦淪為了粉絲的狂歡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