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好數字化縮小區域教育差距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同上一堂好課”、慕課西部行2.0計劃、讀書行動等,傾斜支持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教育數字化是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通過技術手段普及優質教育資源,盡力縮小城鄉、區域間的教育差距,讓每個孩子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是教育數字化的使命和價值所在。
數字化技術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擴散、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的特性,通過數字賦能,可助力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為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帶來破局契機。通過“同上一堂好課”、慕課西部行等計劃,教育資源豐富地區的名師課堂可以實時傳輸到邊遠山區的教室;通過數字化圖書館和在線學習平臺,農村學生也能接觸到與城市孩子同等豐富的學習資源。互聯網智能技術帶來的“數字紅利”,正在重新定義教育資源的可獲得性。
不過也要看到,教育數字化的推進也面臨現實挑戰。部分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仍顯薄弱,網絡信號不穩定,終端設備性能較落后、普及率仍有待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參差不齊,對數字化教學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相對有限,數字化教育資源的質量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推進教育數字化宜“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偏遠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網絡應用條件,可通過實施高速網絡覆蓋工程,進一步提速降費,確保偏遠地區的學校都能接入高速、穩定、低廉的網絡,為開展數字化教育提供堅實保障。同時,加快中西部學校的終端設備添置、更新,優化提升設備性能,使其能夠匹配數字化教育的軟硬件規格要求。
重視社會參與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鼓勵科技企業開發適用于教育場景的輕量便攜式智能終端設備,以成本價或公益價投放至資源匱乏地區。例如,推出具備離線學習功能的平板電腦,幫助網絡條件不佳地區的學生提前下載課程資源。公益組織可發起“數字教育幫扶”類似項目,組織志愿者為教師提供一對一的數字化教學輔導,同時開展數字化教育資源捐贈活動,相信這種努力也將帶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教育數字化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區的教師來說,只有跟上時代發展,加強自我學習,不斷提升數字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能更好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教育需求。這離不開多方力量的護航和托舉。比如,教育部門可組織開展培訓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授課,幫助教師掌握數字化教學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師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開展校際數字結對幫扶,建立發達地區學校與偏遠地區學校的數字聯盟,通過定期線上教研活動、共享教學資源庫等方式,實現教學經驗和優質資源的雙向流動。教師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自主參加課程和教學研討活動,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升專業素養,并將其運用至教學實踐中。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個性化教學,通過對學習數據的分析,精準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點,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教學方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此外,建立健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審核和評價機制,以確保資源質量。明確并嚴格資源審核標準,對數字化教育資源進行嚴格篩選和把關,定期更新數字課程“白名單”,可更好保障學生和教師所獲數字化教育資源的質量和可靠性。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搭建去中心化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保障資源版權的同時,實現資源的透明化管理和高效流轉,讓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公平分配。同時,要豐富數字教育資源供給,還當鼓勵各地研究課程新樣態,倡導共享自研課程,讓教師、學生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分享者、課程建設的參與者。各地堅持因地制宜,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在地課程,根據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人文情況,結合教學大綱,研發更多具有本地人文特色、契合地區社會特征、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數字課程。
(作者:李亞琴,系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