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一假期的熱潮席卷全國,高速公路化身成一條流動的鋼鐵長龍,一場關于新能源車充電的 “隱秘戰爭” 也在這條長龍的每個服務區悄然拉開帷幕。
從宏觀政策制定的管理部門,到滿懷自駕出行期待的普通車主,所有人都被這場充電困局緊緊裹挾,焦慮難消。
理想汽車在假期前的動作,恰似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181 座分布于重慶與浙江的 5C 超充站打破品牌壁壘,向所有新能源車型敞開懷抱,而此前,這些被譽為 “能量驛站” 的超充站僅為理想 MEGA 純電車型專屬服務。
這本是一次充滿善意的資源共享嘗試,承載著緩解充電難題的美好愿景,然而現實卻如同寒冬里的冷水,澆滅了這份熱情。無論是理想車主,還是圍觀的 “吃瓜群眾”,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舉措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困局。
5C 充電樁的開放,就像一場看似熱鬧的共享盛宴,雖讓更多車輛得以入席,但也意味著理想 MEGA 的專屬充電體驗將不可避免地被稀釋;即便從軟件層面全力挖掘充電潛力,市面上多數新能源車較低的充電倍率,也如堅固的桎梏一般,牢牢限制著服務區充電效率的提升,讓充電壓力難以真正得到緩解。這場充電困局的破局之道,亟待更高明的管理智慧與更周全的解決方案。
如果 “可油可電” 們更多用油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宏大版圖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插混車型)正占據著愈發重要且不可小覷的位置。
回溯 2024 年,在超 1286 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龐大銷量數據里,插混車型以 40% 的占比脫穎而出,這一數字背后,意味著道路上行駛的眾多 “綠牌車”,都藏著 “可油可電” 的雙重生存密碼。
車企在推廣插混新車時,將這一特性作為消除消費者續航焦慮的 “定心丸”,滿懷信心地推向市場,試圖為消費者打造出一種既環保又無里程之憂的出行新體驗。
然而,在實際使用場景中,車主們卻用行動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 更偏愛純電驅動模式,仿佛電力才是車輛最鐘愛的 “能量甘露”。
插混車純電行駛時,其優勢可謂多管齊下。從經濟成本角度來看,純電驅動模式下,車輛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相比燃油驅動,能為車主節省不少開支;而在駕乘體驗方面,靜謐平順的行駛質感,更如同一場優雅的私享音樂會,讓每一次出行都充滿舒適與愜意。
正因如此,“汽油過期” 的調侃在插混車主圈子里悄然流傳開來,一箱汽油從年頭開到年尾,成為了純電優先使用模式的生動注腳。
從消費者權益角度而言,車主對自己車輛的使用方式擁有自主選擇權,這本無可厚非。但在節假日高速充電這一特殊且緊張的場景下,插混車若能適時 “切換賽道”,更多地用油行駛,無疑是一場利己利人的雙贏之舉。
深入探究市面上的插混車不難發現,其充電特性存在諸多限制。多數插混車的充電倍率大多如同緩慢流淌的細流,與純電動車相比,電池容量也稍顯 “羞澀”,這直接導致其高效充電區間異常狹窄。
同樣 20 分鐘的充電時間,插混車補充的電量遠不及純電動車,這就像一場不公平的接力賽,讓等候充電的純電動車備受煎熬。若是插混車在高速上能夠多依賴汽油前行,那么 “搶樁” 的喧囂與混亂將大大減弱,充電樁的 “流轉效率” 也會如同被注入活力一般,得到快速提升,從而有效緩解服務區充電的緊張局面。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插混車曾經被人詬病的 “有電如龍,無電似蟲” 的窘境正在逐漸成為歷史。
車企們如同技藝精湛的工匠,在研發道路上不斷深耕。通過采用熱效率更高的增程器 / 發動機,優化其工作時的噪音與振動控制技術,同時深入調整電池在行駛過程中的充放電性能和邏輯,成功讓低電量油耗大幅降低。
如今,不少插混新車的低電量油耗已能控制在每百公里 3L 以下。經測算,在高速工況下,插混車純電行駛每百公里耗電約 20 度,若按 92 號汽油約每升 7.5 元,以及高速服務區約每度電 1.5 元的價格計算,用油成本與用電成本每百公里相差近 20 元。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倘若遇上加油站的優惠活動,用油甚至比用電更為實惠。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或許可以化身 “精明的賬房先生”,通過各種渠道為插混車主細細盤算這筆經濟賬,用數據和實例引導他們在特殊場景下合理用油,從而為緩解充電壓力貢獻力量。
先不要對超快充寄予厚望
即便插混車主們都愿意在節假日高速上 “棄電用油”,純電動車的充電難題依然像一座巍峨且難以翻越的大山,橫亙在所有新能源車主面前。截至 2024 年底,2209 萬輛純電動汽車的龐大保有量,讓節假日期間的充電需求瞬間呈井噴之勢。
在市場的熱烈討論中,10C 充電倍率甚至更高的超快充技術,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般吸引著眾人的目光,比亞迪在 3 月發布的 “兆瓦閃充” 技術更是宣稱每秒能補充 2 公里續航里程,這樣的數據無疑給陷入充電焦慮的車主們帶來了無限遐想。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超快充技術想要真正落地,面臨著重重困難。
一位新勢力車企的專家曾說:“在服務區實現 10C 甚至 12C 超快充,看似美好卻困難重重。” 以比亞迪的 “兆瓦閃充” 充電樁為例,其與普通充電樁相比,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為了應對超高功率充電時的巨大供電壓力,“兆瓦閃充” 充電樁需要配備一個裝有多塊電池的儲能柜,這個儲能柜就如同一條 “能量緩沖帶”,在關鍵時刻發揮著穩定電力供應的重要作用。
然而,僅僅有儲能柜還遠遠不夠,服務區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電力擴容工程,以滿足超快充設備的用電需求。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建設一個 “兆瓦閃充” 充電站的成本遠超普通充電站,讓超快充技術的推廣面臨巨大阻礙。
建設成本的大幅攀升,必然會導致充電費用水漲船高。試想,如果享受加油站級別的充電速度,卻要以油車級別的用車成本為代價,對于多數精打細算的純電動車車主來說,或許更愿意選擇普通快充,即便在充電高峰期不得不忍受漫長的等待時間。
更何況,目前市面上支持超高充電倍率的車輛寥寥無幾,在硬件設備與車輛適配度不高的情況下,指望超快充技術在短期內成為破解節假日充電困局的 “金鑰匙”,顯然并不現實。
從過往的實際經驗來看,優化充電運維管理才是更接地氣、更具可行性的破局之策。
越來越多服務區推行的按取號順序充電模式,就像一場有序的排隊盛宴,讓原本混亂的充電秩序變得井然有序;設定細致的充電策略,通過人工提醒或軟件設置充電限值,避免電池在電量 90% 以上時的低效充電,這一舉措如同為充電過程按下了 “加速鍵”,有效提升了充電效率。
此外,高速出口附近的第三方充電站,就像隱藏在路邊的 “能量寶藏”,不僅充電資源豐富,而且費用相對更低。
只不過,要發現并利用好這些寶藏,需要車主在出發前做好細致入微的行程規劃,提前掌握充電站的位置、運營情況等信息,才能精準 “尋寶”,為自己的出行增添更多便利。
盡管未來幾年,服務區充電難題仍將持續存在,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但只要我們積極探索、做好充分準備,也一定能在這場充電困局中尋得屬于自己的 “破局之道”,讓新能源出行變得更加順暢、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