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主題為“梵凈抹茶·香溢天下”的媒體采風團深入石阡縣,探尋貴州苔茶如何從深山走向世界。
在武陵山的環抱中,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如同一塊碧綠的翡翠。這里67.8%的森林覆蓋率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也造就了珍稀的“紫苔茶”——新梢泛著紫紅色光澤的古老茶種。經權威機構檢測,石阡苔茶EGCG含量高達11.21%,是普通茶葉的2-3倍,每一片嫩芽都凝聚著大山的精華。
海拔1100米的聚鳳鄉茶園里,晨露還未消散,采茶工人已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我們守護的不僅是茶園,更是這片土地的生態密碼。”石阡縣相關負責人黎明凝視著起伏的茶山說道。從育苗到采摘,每個環節都嚴格執行歐盟有機標準,確保每一片茶葉都純凈無瑕。正是這份堅持,讓石阡苔茶成為大山饋贈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貴州石阡苔茶茶園。
隨后,采風團走進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牟小虎的茶坊,氤氳茶香撲面而來。他獨創的半萎凋工藝,保留了白茶的原始清香,也賦予其獨特的醇厚韻味。
“品過我們老白茶的客人都說,可以嘗出武陵山云霧的味道。”牟小虎師傅輕撫著茶青,眼中閃爍著自豪,“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我們的苔茶越陳越香。”如今,這份獨特的茶香已隨著高鐵列車傳遍大江南北,更成為中茶集團“山水中茶”系列的重要成員,每年帶動上千噸的銷量。
清晨的茶園里,村民王大姐手指翻飛,熟練地采摘著嫩芽。“以前守著青山沒飯吃,現在采茶一天能掙兩百多。”她臉上綻放的笑容,比朝霞還要燦爛。這背后,是貴州良友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新的“一塊錢”分配模式,即每元收入中,兩毛支付給農戶,兩毛用于管護,兩毛投入加工,兩毛用于包裝,僅留兩毛作為利潤。這種共贏模式讓700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帶動聚鳳鄉209戶增收,更輻射周邊5個鄉鎮完成3萬畝茶園改造,使畝產提升至2000斤。
“每到采茶季,看到鄉親們臉上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黎明動情地說。他們與貴州師范大學開展深度合作,通過產學研結合不斷提升茶葉附加值。“我們要讓每一片茶葉都發揮用處,讓茶農的腰包越來越鼓。”站在茶山之巔,望著連綿的綠色波浪,黎明感慨:“貴州好茶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根金線把它們串起來。”現在石阡縣正在打造的電商平臺,就是這根串起珍珠的金線。
當采風團離開茶山,石阡苔茶的故事仍在續寫。從武陵山云霧深處到世界的茶杯,這片綠葉承載的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凝聚著茶農的匠心、企業的擔當與鄉村振興的希望。聚鳳鄉茶園的每一縷茶香,終將化作鄉村振興的馥郁長歌,飄向更遼闊的遠方。(圖/文 張鑫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